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07-01527
  • 发文字号
  • 主题分类 统计
  • 体裁分类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2007-03-09
  • 发布日期 2007-03-09
  • 文件标题 2006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2006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克服和减少特大 旱灾造成的不利影响,强化工作举措,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 活水平日益提高,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 加值6.20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17.3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32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 17.4:42.7:39.9调整为15.5:43.6:4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7%和52.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 人均GDP为9080元,按汇率折算折合1170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40.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达到24.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17.5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2.4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4.92万人。全年新增城 镇就业人员3618人,指导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609人,为65户下岗失业职工发放小额贷款291万元,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培 训2629人,有组织地劳务输出6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

  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势头不强,农业基础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弱化。

  二、农业

  受特大旱灾的影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种植业6.12亿元,下降5.1%;林业1亿元,增 长4.8%;牧业3.98亿元,下降2.7%;渔业0.16亿元,增长5.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4.45万亩,比上年增长0.8%;油料种植面积 14.27万亩,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9.80万亩,增长1.0%。

  全年粮食总产量22.57万吨,比上年减产2.93万吨,下降11.5%。其中小麦产量1.72万吨,下降2%,玉米产量5.6万吨,下降 19%,水稻产量6.08万吨,下降24.5%,薯类产量8.32万吨,增长7.4%。全区烤烟产量达到1.03万吨,增长9.5%,蔬菜产量9.98万 吨,增长3%。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11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猪肉3.58万吨,下降1.5%,牛羊肉0.36万吨,增长12.5%。年末生 猪存栏35.57万头,下降1.1%,牛存栏8.06万头,增长0.5%,羊存栏6.23万只,增长15%,全年出栏肥猪52.75万头,下降1.2%。 全年水产品产量0.13万吨,增长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实现工业增加值15.07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7.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6.48亿元,增长15.6%,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 9.52亿元,增长19%。全年重庆烟草工业公司黔江分厂、重庆乌江电力有限公司、黔龙集团、重庆弘扬建材集团、黔江区供电公司等5家骨干企业共实现产值 25.0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2.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41亿元,增长14.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工业产销率为99%,提高0.3个 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3.6%,提高48.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9.47亿元,增长14.2%,实现利润总额1.24亿元,增长 8.5%;总资产贡献率为20%,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4.27万元,增长27.3%。

  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08亿元,增长11.2 %;实现利润0.44亿元,增长 15.8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全区建设与改造投资完成23.88亿元,增长36.5%,其中工业投资5.09 亿元,下降1%,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额10.08亿元,增长52.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4亿元,比上年下降2.2%。房屋施工面积72.51万 平方米,增长4.4%,房屋竣工面积36.54万平方米,增长6.3%;商品房销售面积13.74万平方米,增长12.3%,销售额达到2.11亿元,增 长46.5%,其中住宅销售下降4.3%,占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45%。

  渝长高速公路黔江段、舟白机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区3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71亿元,增长 1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4.2%。其中18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4.02 亿元,1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实际开工15个,完成投资2.69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城乡看,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75亿元,增长14.6%;农村 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6亿元,增长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4.96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1.85亿元,增长15.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5.7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8 %,中西药品类增长14.9%,家具类增长14.1%,通讯器材类增长1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4.2%,汽车类 增长13.6%。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比上年上涨1.9%。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8公里,累计达到256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4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 1151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完成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46479万人公里,下降10%。年末全区营运汽车拥有量达到2773辆,比上年增长 9.7%,其中私人汽车1777辆,增长1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36万元,增长9.9%;电 信业务总量14695万元,增长13.9%。固定电话用户净增0.49万户,年末达到8.8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79万户,年末达到14.67万 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0263户,比上年增加2640户。

  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9万人次,增长13%,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48人次,增长19.4%。2006年黔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称号,小南海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称号。

  七、财政、金融

  2006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4亿元,增长 24.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主要税种分别增长15.5%、13%和75%,个人所得税与烟叶税分别下降1.9%和17.4%。全年地方财 政支出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城市维护分别支出1.28亿元、0.15亿元和0.45亿元,分别增长12.1%、 53.6%和2.7%,基本建设支出1.93亿元,下降5.4%。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6亿元,增 长20.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89亿元,增长5.3%,其中短期贷款13亿元,下降8.8%,中长期贷款19.56亿元,增长17%,在中长期贷 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1亿元,增长117.9%。

  全区全年保费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45亿元,增长2.3倍;人身险保费 收入0.58亿元,增长19%。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赔付各类保险金0.27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财产险赔付0.19亿元,增长70%;各项人身险赔 付0.08亿元,增长2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小学199所。全区普通中学招生1.28万人、在校生3.23 万人、毕业生0.91万人;小学招生0.77万人、在校生5.71万人、毕业生0.89万人。全区小学入学率99.98%,初等教育完成率99%,毕业率 100%,辍学率0.03%。初中入学率99.96%,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毕业率99.8%,辍学率1.4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2.2%。

  今年“黔江猕猴桃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项目,并按进度要求,目前已在金溪、太极建 立400亩红阳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区和“黔江红阳猕猴桃科技专家大院”。该项目的实施对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围绕新型工业化,协助企业 引进开发了“无粘连红薯粉丝”和“埋地PE燃气管材管件”两项新产品,其中“埋地PE燃气管材管件”被市科委列为重庆市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并通过市上 验收,填补了我区无市级新产品的空白。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是构建渝东南文化中心的基础之年,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工作。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节, 在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这个品牌之下,从区内到武陵山地区,我们由此有了从小到大的民族文化品牌。南溪号子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之一。在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同时,不断完善发射台播出设施,灰千发射台微波总传输时间为8760小时。电视和调频广播总播出时间为31082小 时。在 “村村通”无线数字电视开通后,仰头山台利用MMDS(多路微波分配系统)转发无线广播及数字电视节目,实行全天候转播,总播出时间8760小时。广播、 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6%和95.2%。

  2006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7家,卫生技术人员1240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97张。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 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与上年比较,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上年的80.72%上升到81.32%,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上 年的98.83%上升到99.77%,孕产妇死亡率从上年的87.4/10万下降到16.9/10万,婴儿死亡率从上年的17.82‰下降到14.0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上年的21.85‰下降到18.25‰,同时完成了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 展迅速,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到32.6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76.6%。

  我区现有10个单项体育协会,共有会员5000余名,促进了社区体育向纵深发展。2006年我区成为全市首批1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 点区(县)之一,经过考试审核,有86人荣获了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组织参加了2007年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资格赛的举重、柔道、跆拳 道、田径、拳击、网球、乒乓球、篮球、射击、武术套路、武术散手等11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52枚、银牌49枚、铜牌24枚,获团体第一名7个、第二 名8个、第三名5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1.25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3‰。全区常住人口43.8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24元,比上年增加535元,增长6.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846元,增长6.5%,城市居民 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9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增长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757元,增长14.4%;人均家庭 经营纯收入1286元,增长2.1%;人均转移性收入130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93元,增长7.2%,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居住与交通通讯消费分别增长15.5%、15.2%、1.6%和27.4%;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消费分别下降15.2%和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5%。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23750人,比上年增加744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24429人,增加1099人;参加失业 保险职工人数16999人,增加881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0037人,增加957人。进一步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网络覆盖面与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均达到100%。

  十一、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全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1%。黔江主城区扩大建成区面积 1.08平方公里,建制镇镇区扩大建成区面积0.33平方公里。全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7公里,新建排水管道2.5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道6.7公 里,新增综合供水能力2082吨/日。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7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公顷。

  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区26个饮用水源地总体情况良好,2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小南海、洞塘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达标率100%,属重庆市优良饮用水源之一;24个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1.7%。监测日报显示,2006年黔江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 66,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一级空气质量天数为73天,占20%;二级空气质量天数为291天,占79.7%;三级空气质量天数为1天,占 0.3%),已建成的9.37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得到进一步巩固。黔城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并通过区级综合验收和市级环保竣工验收,处理后的 污水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日处理污水达1.5—1.7万吨。全年退耕还林还草413公顷;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 35.1%。

  十二、扶贫开发

  2006年,全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技能扶贫,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全区共有0.93万绝对贫困人口不同程度 地解决了温饱,有1.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全年共安排财政扶贫项目110个,社会帮扶项目16个。投入扶贫资金205万元,继续实施了金溪河流域 8个村的整村推进;投入扶贫资金349万元,新启动了以黄溪片区为重点的10个村的整村推进;投入扶贫资金621万元,在70个村(居委会)新修维修村道 路59条246公里,解决了7.6万人的行路难;投入扶贫资金175万元,在22个村建人畜饮水池93口,铺设管道92公里,整治渠堰13.5公里,解决 0.6万绝对贫困人口的饮水难。同时积极争取信贷扶贫资金,用于支持烤烟等产业项目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为53个村(居委)2632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 963.6万元。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45万元,扶持贫困村发展烤烟2万亩,猕猴桃4000亩,建养蚕大棚50个,小蚕共育室20个,配套推广使用方格纸簇 1000套,种植山葵5000亩,推广科技施肥2万亩,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条件,在遭遇百年旱灾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00元。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