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太极镇>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机关简介>街镇简介
您当前的位置: 太极镇>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机关简介>街镇简介
  • 索引号 11500114774893711E/2024-00002
  • 发文字号
  • 主题分类 组织机构简介
  • 体裁分类 机构
  • 成文日期 2024-01-02
  • 发布日期 2024-01-02
  • 文件标题 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简介(2024年修订)
  • 发布机构 黔江区太极镇
  • 有效性

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简介(2024年修订)

【概况】:太极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距黔江城区30公里,海拔445-1060米,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164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45%。辖7个村(社区)38个村民小组4567户12828人,土家族、苗族占75%,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蚕桑小镇”,先后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卫生乡镇”“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乡镇”“重庆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太河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2021年,太极镇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后,在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五个高”为抓手,迅速启动太极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建制沿革】:清雍正元(1729)年,太极镇属酉阳鹅池乡。民国28年(1939),属于砂石乡。后由砂石乡析置太极镇。因为石钟河流经此地迂回如“太极图”,故而得名。1950年砂石乡与太极、鹿子、庙垭、极西、柚溪等村设置太极镇。1952年7月,该乡由酉阳划入黔江,并由石家区划归金溪区。1953年析大堰、石槽、新陆、洋田等村和金溪乡的金团村组建金团乡;1953年析鹿子、堰塘村入石钟乡。1956年石钟乡废,鹿子、堰塘复入太极镇。1958年10月建太极公社。1962年4月石钟公社恢复,鹿子、堰塘划入石钟公社。1983年11月,太极人民公社改为太极镇。2001年8月,黔江区行政体制调整,将石钟乡的山岔、鹿子村入太极镇,正处级单位,辖7个村(社区)38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划】: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6个村,包括太极社区: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设置5个组;李子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设置5个组;石槽村: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设置6个组;金团村: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设置5个组;新陆村: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设置6个组;鹿子村: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设置6个组;太河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设置5个组。

【地理环境】:太极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位于北纬29°、东经108°,距黔江城区38公里,东接水田乡、濯水镇,南邻石家镇、水市乡,西接新华乡,北界金溪镇和白土乡。区域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00亩(其中田10935亩,土15065亩),森林面积67000亩,覆盖率70.45%。太极镇山地多、平地少,山地占全乡辖区面积60%以上。太极镇有区级河流2条(太极河、金溪河),乡级河流3条(柚溪河、香树河、雨溪河)。太极镇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复杂,相对高差较大。太极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太极镇土壤以红黄泥为主,该土层厚,土质肥,总体呈酸性。

【社会发展】:全乡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为蚕桑、生猪,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菜类;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烤烟、猕猴桃、中药材、油菜、花生等。近年来,太极镇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牢牢稳住蚕桑业发展地位不动摇,有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稳住在地桑园8200亩不动摇,实现产茧量连续4年全区第一,蚕桑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牢固,同时,稳住生猪年出栏26000头,确保支柱产业基脚稳;同时打造“一地多产、一季多收”亩收万元立体农业基地4550亩,实现总产值4800万元。

【非遗文化、名胜古迹】:太极泥塑作为太极镇传统的工艺,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泥塑作品现保存完好,由传承人邬良英专管。太极泥塑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最常见的有题材分类,如泥塑的人物、动物、花鸟、建筑物等,还有器物分类,如小盆,小碗,小茶壶。工艺分类有手捏成型的泥塑作品、模印成型的和半捏半印的。太极泥塑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题材多样、造型圆润、色泽典雅、做工精细,体现了秀美甜润的艺术风格;太极泥塑率性、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   唤起了都市人心灵深处的乡愁;太极泥塑都是三分塑七分彩,做好以后上底色,然后加饰彩绘,最后完成这个作品,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具备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艺术价值,民俗文化、美学研究价值、收藏价值。

捆绑嫁妆手工技艺是少数民族传统婚嫁习俗里面的结婚礼仪的传承和婚礼嫁妆的传统运输方式。在徐家祖先从江西搬迁到黔江太极的时候,就把绑嫁妆的传统技艺一起带入到太极。从此以后,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到现在的传承人,已经有14代。现在的传承人徐林易已完全能够传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真正会这项技艺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绑嫁妆的手法各异,捆绑时特别讲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是一项传统技艺,流传至今是每一代人的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是土家族婚嫁习俗,对我们传统婚嫁习俗,生活习俗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刘氏贞节牌坊,又名邬刘氏双节坊。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宽9.52米,厚0.17米—2.33米,高6米,为全木结构歇山式顶3重檐4柱3开间门楼,石质基座,两端抱鼓式石柱础。牌坊正中悬挂“圣旨”牌匾,“文革”期间,两重檐顶被毁,牌匾下落不明。后于80年代初在原址重建,2014年6月列入黔江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太极镇政府对牌坊进行修缮加固。

该牌坊为邬氏祖婆刘氏的贞节牌坊。据“邬氏族谱”记载,邬氏祖婆刘氏15岁嫁到邬家,19岁守寡。刘氏含辛茹苦,养儿成人,娶儿媳冉氏,冉氏25岁守寡。刘氏、冉氏婆媳两代人守节孀居,节孝有义,勤俭持家,重视教育,抚养后代,德馨传于乡邻。后人邬绍镐感念其德,将婆媳事迹报经四川总督送达朝廷,清光绪帝颁旨准建牌坊以彰其德。是封建礼制下对贞节烈妇的最高荣耀,留下了珍贵的古代石刻与建筑艺术遗产,更是了解封建社会妇女沧桑血泪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