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21-00280
  • 发文字号 黔江府发〔2021〕65号
  • 主题分类 教育
  • 体裁分类 规划
  • 成文日期 2021-11-30
  • 发布日期 2021-12-01
  • 文件标题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黔江府发〔2021〕65号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区委各部委,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区属国有重点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相关要求,依据《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关于制定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高,黔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机制,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将履职教育工作情况纳入乡镇街道、区级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教育管理体制。组建民办教育党组织4个,教育系统105个党组织归口区委教育工委统一管理,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区实施意见,建立党员干部涉权事项数据库,7个单位接受区委政治巡察。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编制完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专业规划》,投资10.86亿元完成黔江中学科技楼、学生宿舍,新华中学实验楼,民族中学综合楼、学生食堂,黔江初级中学、人民中学、舟白中学、金溪学校等改扩建工程,城东中心校、正阳中心校迁建项目,持续推进职教中心迁建项目,新增城区学位11500个。扎实推进农村“两类学校”建设,村完小布局进一步优化,24所乡镇中心校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全面改薄”项目绩效评估全市第一。配备班班通、互动式多媒体设备1300余套,新建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云教室等86间,百生计算机占比中学14.6台,小学11.7台。配备理化生及科学实验室、功能室393间,仪器设备3.2万台(件、套),生均设备值中学1834.47元、小学1388.81元。配备图书49.46万册及配套设备,生均图书中学30.87册、小学20.1册。升级改造3所高中学校标准化考点系统,建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走班教学排课系统、生涯规划教育系统,新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不断完善。

队伍建设活力彰显。修订完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黔江区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文件,启动师德师风建设3年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师全员家访和师德师风专项督查。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推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2名,重庆市先进集体、“最美校长”“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10个,表彰区级名校长、名教师、最美乡村教师、优秀思政课教师31名。新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824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97.9%、97.4%,平均年龄40.8岁,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896人、中级职称242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达56.2%,男女性别比0.915:1。成立黔江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指导中心,新增区级名师工作室8个,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等21人,市区级骨干校长(名校长)6人,市区级骨干教师613人。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4万余人次,教师参赛获市级一等奖及以上216人次,立项国市课题项目98个,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3项,市教委优秀教科研成果奖13项。

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工作的通知》《黔江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成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3个,区级重点改革任务42项。立项建设重庆市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和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57个,稳步推进市级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区、研学旅行试点区工作,建成市区级艺术特色学校、美育改革实验校和各类实践基地、艺术团60余个。实施重点中学高初中分离单办。引进主城9所和山东日照14所优质学校帮扶引领我区相关学校,深化“1+N”集团化办学改革,创新初中“三联式”(联教联研联训)片区联动机制,构建了“管理联动、研训一体、资源共享、捆绑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优化学校教育质量考核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教师编制调整和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干部教师评职晋级、绩效工资发放等机制。

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获市级以上德育奖励2700余人次。大力实施“1+5”“2+2”项目,新增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国市级绿色学校、文明学校、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57所,学生获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530余人次、艺术比赛奖励1000余人次,新华小学花样跳绳队参加国家级比赛获45金38银18铜、国际大赛8金3银2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公办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90.20%、95.57%、50.14%。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20%。先后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国首批农村成人与职业教育示范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区、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区。区职教中心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陵山职教集团被确定为重庆市示范性职教集团。

教育保障扎实有力。“十三五”期间,黔江区教育经费总投入79.6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74.28亿元,稳定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工资待遇同调整同保障。构建完善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教育资助体系,兑现各类资助5.3亿余元,惠及学生65万余人次。投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47亿元,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覆盖。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2亿元,惠及学生2万人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高质量打赢了教育脱贫攻坚战。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倾心关爱留守、残障儿童就学和身心健康,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统筹安排现役军人、随迁人员子女在城区学校就读。积极构建安全预防体系,常态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成投用平安校园监控平台,全区学校实现一键联动报警和可视化指挥调度,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表1:黔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指标值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实现情况

学前教育

3-6岁幼儿毛入园率

90

90.2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100

100

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

98

100

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率

93

100

高中阶段

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7

98.2

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数量

8

9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万人

1

0.95

师资队伍

建设

幼儿园教师持证率

90

82

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标水平

90

97.4

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本科学历达标水平

95

92.4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

90

57.6

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全区教师总数比

12

17

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率

100

100

数字化示范校园

65

65

人力资源开发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5

11.5

(二)存在问题。我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区外来黔就读学生增加了校舍场地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生均公用经费、学生资助、营养改善计划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等项目进展缓慢,资金保障力度不够。二是教育资源容量不够。城区教育资源不能适应城镇化加快、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引起的就学需求变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14%,“农村空、城区挤”现象明显,68%的小学生、75%的初中生集中在城区中小学,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比0.06%;高中大班额占比40%,超大班额占比7.73%。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黔江区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实际编制缺口496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结构性缺编,音、体、美、劳、科技等专职教师不足,农村学校兼职教师较多。职教中心没有按市编委〔2012〕53号文件进行核编,在编教职工数远小于编制规定数。四是教育职能机构不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不完善,学校卫生室建设滞后;教研机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尚未独立运行,且未与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机构整合发展。五是办学条件存在短板。7所中小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缺350亩,约需资金2.1亿元;6所中小学校生均校舍建设面积不足,缺3.5万平方米,约需资金1.5亿元;10所中小学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缺10.1万平方米,约需资金1.5亿元。部分学校设备配置不足,老化严重,使用率不高。因高初中分离办学,黔江初级中学、新华初级中学实验仪器、功能室、图书及藏书设备等严重短缺。

(三)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把握大势,乘势而上,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是国市政策叠加,为我区教育发展提供历史机遇。2016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重庆,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2019年,陈敏尔书记在参加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黔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研究在省际交界的区县,规划建设一批三甲医院、职业院校,增强集聚辐射能力”。2020年,陈敏尔书记来黔调研要求:突出抓好旅游、教育、医疗集散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区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潜力。黔江区享有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政策叠加优势,为我区教育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二是区域战略新定位,为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和重庆市东南部中心,是国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之一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承接着区域辐射带动和周边人口转移的重任,区位、生态、开放、服务和文脉等发展优势和特色优势,为黔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面对新形势,我区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全面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区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区域辐射带动力的公共服务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区各级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导向,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就学和乡村教育振兴问题,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育人质量,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落实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提质量、缩差距、重配置、建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改善教育发展环境,出台新的教育扶持政策,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4.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

5.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统筹全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学段有机衔接,推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黔江将围绕“135”发展思路,整体推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

咬定一个目标——全面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

把握三条主线——教育治理能力建设、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五大工程——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布局优化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质效提升工程。

(四)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重庆市教育强区和武陵山区教育高地,推动黔江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区和人才强区,为黔江建成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习者得到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到2025年,“三区两地一中心”(即: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渝东南优质高中教育基地、武陵山职业教育高地,全面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于一体的渝东南教育中心,外来就学人口占比提高到25%以上。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能力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幼儿园安全办园、科学保教水平全面提高,三级及以上幼儿园达95%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达65%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3%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以上,教师持证率达100%。力争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综合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消除大班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关键指标达标率逐年提升。国、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渝东南领先,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人次渝东南领先,力争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多样发展需要,高中教育质量领先渝东南。黔江中学建成渝东南高中教育领头羊、重庆市重点中学前十强、重庆市首批特色示范高中,新华中学、民族中学建成市级特色普通高中。建成渝东南优质高中教育基地。

——职业教育融合内涵发展。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与高职衔接、普教与职教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渝东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建成创新应用型高校,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成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重庆市“双优”A类中职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达3万人以上,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技能比赛获奖总数渝东南第一,建成武陵山职业教育高地和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

——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建成优质高职院校,重庆市国维外国语学校建成渝东南示范性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在渝东南地区结构最完整、在校学生最多、育人质量最高、典型示范最强。

——继续教育健康多元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力争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黔江广播电视大学建成重庆市黔江开放大学,推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建设。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习活动,完善全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多元化供给水平。

表2:黔江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万人

1.8

2.2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0.2

>93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0.14

5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

万人

6.57

7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万人

4.24

4.4

预期性

普通初中

万人

2.33

2.6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高中教育

在校学生数

万人

2.38

2.7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万人

1.37

1.5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万人

1.01

1.2

预期性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98.2

98.7

预期性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万人

0.95

2

预期性

人力资源

开发水平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5

12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强化教材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好国家统编教材。强化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推进红岩精神传承,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四史”教育,充分挖掘和培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中小幼阶段德育系统化培育方案,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的格局。认真落实“双减”要求,细化抓好“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新格局。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大力加强和创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宽网络育人阵地。健全完善中小幼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和道德实践能力,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开展“文明风采”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英雄模范、名师名家、学术带头人进校园活动。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促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深化学校国防教育,加强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大军地合力培养国防教育教师和军事理论课教师力度,加强军地人才共育共用。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突出德育实效,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增强美育熏陶,深化美育改革,加强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完善学科“审美基础+技能+审美创新”等教学方式,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完善劳动教育清单,建设一批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将学生的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加强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教育政策,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设立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加大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校校医院、门诊部,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和校医、保健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提升学校卫生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在近视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校园食品安全等方面树立一批典型。大力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深化“互联网+”健康教育,构建涵盖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积极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机制,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家校共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专栏1:立德树人工程

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制定中小幼阶段德育系统化培育方案。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校,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的格局。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健全素质教育评估报告制度,建立素质教育监测评估数据库,健全素质教育强弱项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建设,加快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推进研学旅行实验区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到2025年,创建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所、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足球特色幼儿园4所。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志愿服务活动。

2.章程引领制度建设

完善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全面落实依法治校,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共育机制。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建立章程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到2025年,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章程有特色;校校有制度,制度能落实”的目标。

3.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成立“一院一所一中心”,整合原教科所、技装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区电大)创建黔江区教师进修学院,承担区域教科研、培训、教育装备、社区教育等教育职能。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独立设立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实现学校卫生机构全覆盖。成立黔江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构建教育督导、监测、评估一体化体系。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优化“1+N”城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机制,以管理、科研、质量为核心,实现资源共享、研训联动、捆绑发展,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建立与集团化办学相适应的领导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校(园)长任期目标制、职级制和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坚持定向培养、公开招聘等为边远乡镇学校补充教师,试行高中阶段学校面向重点大学招聘优秀毕业生,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聘优秀应届本科师范毕业生。完善学校管理干部教职工交流轮岗办法,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能力标准,支持职教中心从企事业单位选调、招聘高学历、高技能等优秀人才担任教师。深化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价制度改革,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评价。创新师培干训,健全完善教师全员培训、校(园)长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教研员研训等制度。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中小学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完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办法,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民办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招生计划由区教委统一公布,与公办学校同步开展招生录取工作。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随迁人员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落实中职、高职联合招收初中毕业生贯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机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做到举措破立并举、任务协同推进,建立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推进乡镇街道、区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建立乡镇街道及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述职制度。推动学校评价改革,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评价、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促进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规范人才称号,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生学业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4.开放促进协同创新

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根据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与重庆主城、山东日照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扩大合作成果。鼓励区内学校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中小学和培训机构协同办学,广泛开展师生访学、资源共享、研训同步等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结合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建设行动开展对外合作。争取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建立1~3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或交流平台。

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推动区域内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省域合作,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校(园)长挂职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等重大改革。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领域教育联盟,深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

5.强化依法治教

法治思维规范教育行政。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教育决策法定程序。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健全完善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订重大教育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

治理思维助推学校发展。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建设,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完善家长与社会参与机制,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机制。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格局。引导和支持师生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处理教师、学生申诉或纠纷,保证处理程序的公开、公正。探索建立师生权益保障与救济中心,制定师生法律援助计划。

(二)夯实教育基础能力

6.优化教育规划布局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坚持“适应学龄人口分布趋势,方便就近入学,稳定微调农村中小学,适度增加城区校点学位”原则,规划一批全面提升全区教育基础能力的重大建设项目,制定《黔江区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黔江区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稳定农村校点,增加城区学位,切实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继续实施“两类学校”建设,盘活农村学校闲置资源,全面完成职教中心迁建工程。预留渝东南职业教育城用地,争取创办1所本科职业院校,引进建立1所中医药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分校区。

加快新建改扩建学校进程。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新建公办幼儿园12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迁建3所、改扩建8所,改扩建高中3所,建设1所普通高中。实施渝东南职业教育城建设工程,完成黔江职教中心迁建及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改扩建等工程。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专栏2:教育布局优化工程

一是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新建公办幼儿园12所,新征地16亩,新建校舍4.9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新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迁建3所、改扩建8所,新征地322亩,新建校舍15.7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改扩建高中3所,新建校舍3.8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建设1所普通高中。二是实施渝东南职业教育城建设工程。完成黔江职教中心迁建及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改扩建等工程。三是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师风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标准和要求落实到师德教育全过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实施师德师风评价档案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教师违法信息查询制度,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第三方评价制度。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传表彰力度。到2025年,建成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编制结构。严格落实国市教师编制标准和政策规定,按《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配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区域内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不低于1:15。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解决幼儿园工勤和教学辅助岗位的用人需要,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经费保障,解决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实现同工同酬。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均衡优化配置,到2024年新增初中音体美(艺术)专任教师20人,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艺术)专任教师数达0.9,在职称评聘中对音体美(艺术)专任教师实行指标单列,解决城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严格按照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渝编〔2012〕53号)规定,核定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积极稳妥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城乡教师配置。动态统筹核定教师编制,优化交流轮岗导向和方式。按照市级相关部门统一部署,合理提高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岗位比例,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活力。

充分保障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资收入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和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畅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健全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引导民办学校建立教师收入与办学效益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人员经费在学校支出中的比例。指导民办学校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职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审、表彰奖励、教育科研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优质示范幼儿园“三位一体”培训机制,实施初中毕业起点“3+2”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国、市、区、校四级培训体系,所有中小学教师每3年开展1次区级以上培训,每年寒暑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动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落实专业课教师每5年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制度,打造高素质双师型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推进校长专业化发展,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大力开展提高培训和高端研修,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到2025年,全区专任教师高于规定学历,小学教师专科达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达95%以。教师5年360学时全员培训完成率达到10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加大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建设力度,给予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及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一定的经费支持。完善黔江区名教师、名校长评选管理办法,壮大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队伍。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强化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本土化优秀教师,助力乡村振兴。到2022年,建成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2个以上,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850人以上,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正高级教师40人以上。到2025年,建成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以上,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1200人以上,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正高级教师50人以上。

专栏3: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到2022年,建成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2个以上,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850人以上,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正高级教师40人以上。到2025年,建成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以上,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1200名以上,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正高级教师50人以上。

8.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标准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国家教育专网建设,深化重庆教育宽带网应用,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扩容工程,实现宽带网络10000兆到校100兆到班,推动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优化平台体系基础设施,融合黔江智慧教育云平台、平安校园视联网平台、教育资源汇聚平台、教学研修服务云平台等功能,整合建设黔江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信息化发展硬件设施,更换或新建计算机网络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录播教室500间。更换或新配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班牌、在线巡课系统、智慧健康管理设备、创客教育设备等10000台件套。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软件能力,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普及推广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AI赋能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深化网络空间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探索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模式;着力加强“三个课堂”建设,有序推进“互联网+集团化”办学,定期组织优质课评选和微课大赛,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到2025年,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免费为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着力建设智慧教育示范校、示范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领先渝东南。

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瞄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 标,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科劳教学器材,把严课外读物入校关,提供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足量课外读物。提档升级音美等专用教室和书法编程等特色教室建设。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评估。

专栏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装备标准化工程

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扩容工程,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渝东南领先水平。2021-2024年,整合建设黔江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个、升级改造校园网络78所,新建或更换计算机网络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录播教室等功能室500间,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班牌、在线巡课系统、智慧健康管理设备、创客教育设备等10000台件套。到2025年,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科劳教学器材,提供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足量课外读物。

9.强化教科研引领

完善区、学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开展区级教研机构标准化和中小学教研组规范化建设评估,提高教研机构服务区域教育决策、教研组服务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能力水平。强化校(园)本教研,推进市、区两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建设。加快建设以市、区教研机构为主导,以校(园)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研新样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完善教研员准入条件与遴选配备办法,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科配齐专业对口的专职教研员,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持续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10.推进特色品牌建设

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内涵发展。实施特色学校建设,通过构建特色课程,创建特色课堂、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特色内涵发展品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品牌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力争建成劳动教育示范区。

开展国市级教学成果培育。建立健全黔江区优秀教学成果评选表彰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表彰、推广活动,遴选国市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积极开展国市级教学成果培育,“十四五”期间获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构建普惠性办园体系。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积极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工作,通过专项发展资金倾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结对帮扶、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

建立幼儿园科学保教机制。坚持保教并重,合理安排幼儿生活作息。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加强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加强对保教工作的专业指导,提高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完善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规范办园行为,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实施优质幼儿园与农村乡镇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加强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管理。

1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健全减负提质机制。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决禁止违

规补课等行为。建立健全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创新教学方式,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教学手段,重视和推行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

促进城乡优质均衡。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成果,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标准班额推进计划,加大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力度,建成3~5所渝东南一流名校,1~2所重庆市一流名校。提质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解决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捆绑融合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农村中小学办成“小精特”学校,建好“百姓身边好学校”。加大城乡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力度,完善青年教师支教制度,建立教育教学教研共同体,切实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力争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13.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学科课程,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大力推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行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深入开展验证性试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完善教学管理规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改进教学。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

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健全完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保障机制,落实“优质高中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到2022年黔江中学、新华中学、民族中学、国维学校的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基础条件保障水平基本能满足新高考新课程改革需要。大力实施第二期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建成新华中学音乐厅、民族中学美术馆,办学规模稳定在1.5万人左右,教育质量全面领跑渝东南。高中教育在渝东南和武陵山地区的吸引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14.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推进职业院校高水平办学。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大力推行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养成,全面落实“三教”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市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23年,争创市级高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1个、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职教中心建成重庆市“双优”A类中职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汽车与电子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2025年,力争取得10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5项市级标志性成果,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建成具有鲜明旅游特色的全国知名的应用创新型院校,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建成优质高职院校,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十四五”职业教育规模达3万人以上。统筹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确保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比例大体相当。深化中职与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扩大“五年制”、“3+4”等贯通培养办学规模,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专业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与实施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有效融通。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推进职业院校育训结合,加强各层次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推进“1+X”证书制度工作。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双基地”建设,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善实训条件,多途径、多形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15.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的新兴学科建设,持续推进高校立足特色、科学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建好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大学生留黔就业创业。到2025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到2万人以上。支持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创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16.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健全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实名登记制度。完善和规范送教上门服务制度,提高残疾少年儿童教育普及水平。到2022年,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支持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医教结合,开设必要的康复训练课。建立健全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

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实施无障碍设施和医教融合设施设备建设,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实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政策。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独立性。

17.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稳妥实施分类管理改革。推进区域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健全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分类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民办学校土地、税收、收费和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依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义务学校整顿治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坚持破立并举,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大力推动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民办高校内涵发展。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健全民办学校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规范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管理。健全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规程、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严格规范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强化民办教育督导,落实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推进民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推进民办学校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和街镇乡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

18.推进终身教育全面发展

打造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教师进修学院建设好继续教育基地,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继续教育。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倡导全民阅读,构建覆盖城乡的图书馆(中心、室)。开发具有黔江地域特色的继续教育系列课程,建设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及服务体系,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形成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融通的人才成长体系,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市场、行业、社会组织、学习者等主体共同分担的终身学习经费筹措及保障机制。推动社区教育向基层农村延伸,建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创建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培训基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区社区教育学院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搭建老年教育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助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倡导“职继协同”“院校融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与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课程体系和活动项目,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区职教中心创建市级老年教育示范基地。

专栏5:教育质效提升工程

1.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计划。实施普惠优质学前教育扩容项目。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3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65%以上。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学区制管理全覆盖。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着力解决均衡发展关键指标小学4项、初中5项未达标的问题,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层面向优质均衡努力迈进,建成3-5所渝东南一流名校,1-2所重庆市一流名校。

3.实施第二期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建成新华中学音乐厅、民族中学美术馆,建成市级特色示范高中1所、特色高中2所,办学规模稳定在1.5万人左右,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教育质量全面领跑渝东南,高中教育在渝东南和武陵山地区的吸引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4.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发展计划。全面完成职教中心迁建工程。将职教中心建成全市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中职学校,建成汽车与电子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2021年,成功创建市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2023年,争创市级高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1个、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职教中心建成重庆市“双优”A类中职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汽车与电子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2025年,力争取得10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5项市级标志性成果,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建成具有鲜明旅游特色的全国知名的应用创新型院校,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建成优质高职院校,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和联系学校制度。加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工作队伍,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党的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队伍,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双培养”制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教育生态。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规定,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根据教育领域市与区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按规定严格履行本级教育领域财政事权的责任。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幼儿园公用经费标准。加大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力度。引导多元化教育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落实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资助体系。

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新高考综合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教师待遇提高等方面投入的力度。在保基本的基础上重点向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育人质量、中职学校学科专业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上倾斜。全面实施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提升使用效益。

(三)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完善对区级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和乡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机制,督促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健全区级教育督导机构依据国市标准、分级分类组织实施学校督导的工作机制,指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归口管理、统筹组织实施、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完善风险预防体系。健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风险管理机制、安全工作责任制等。构建“互联网+安全防范”体系,强化风险研判,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健全与部门及街道、社区的联动共建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顿,持续关注和防范涉教涉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及典型敏感事件。会同平安建设、公安等部门加大校园周边重点区域和重要时段巡查力度,管控好重点人群,联合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推动环校园安全防护带建设。强化食品卫生安全,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工作,守护师生生命安全。

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深入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建立完善校园欺凌、性侵犯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机制和处置机制,严格执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大力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应急演练。抓实安全管理重点工作,持续做好学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附件1

政策文件依据

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2月23日)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1月2日)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13日)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7〕46号)

8.《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厅字〔2020〕1号)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1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8号)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

13.《中央组织部 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16〕17号)

14.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

15.《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

16.《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5〕第6号)

17.《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8〕44号)

18.《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委发〔2021〕4号)

19.《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18〕46号)

2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8〕19号)

2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9〕18号)

22.《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70号)

2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9〕11号)

2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48号)

25.《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意见》(渝教工委〔2017〕36号)

26.《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5月5日)

27.《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2018年4月17日)

29.《重庆市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渝教发〔2020〕12号)

30.《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办公室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黔江委办发〔2019〕45号)

31.《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的意见》(黔江委发〔2019〕23号)

32.《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江委发〔2019〕22号)

33.《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黔江府发〔2021〕29号)

34.《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江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黔江府办发〔2020〕16号)

35.《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工作的通知》(黔江府办发〔2018〕110号)

36.《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江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黔江府发〔2018〕18号)

3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附件2

黔江区“十四五”规划编制策划储备项目表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周期

投资

性质

总投资

其中

国市

补助

区级财政

业主

自筹

国市补助

专项名称

合计






574,918

234,458

61,460

250,000


1

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

黔江区城南中心幼儿园

新征地10亩,新建校舍5400㎡,配套建设停车场、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3,200

2,600

600



2

黔江区冯家中心幼儿园

利用万涛小学迁建后老校区,新建校舍5400㎡,配套建设停车场、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3,000

2,400

600



3

黔江区濯水中心幼儿园

新征地6亩,新建校舍3600㎡,配套建设停车场、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2-2023

政府投资

3,000

2,600

400



4

黔江区檀香山幼儿园(暂定名)

接收、装修校舍27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2-2023

政府投资

1,400


1,400



5

黔江区万丽天生湖幼儿园

回购、装修校舍36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1,860


1,860



6

黔江区大通豪庭幼儿园

回购、装修校舍27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1,400


1,400



7

黔江区中央公园幼儿园

回购、装修校舍27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1,400


1,400



8

黔江区云樾府幼儿园

接收、装修校舍36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2-2023

政府投资

1,860


1,860



9

黔江区三磊小区幼儿园

接收、装修校舍36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2-2023

政府投资

1,860


1,860



10

黔江区恒大幼儿园

接收、装修校舍54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2

政府投资

2,800


2,800



11

黔江区**小区配套幼儿园一

接收、装修校舍54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4-2025

政府投资

2,800


2,800



12

黔江区**小区配套幼儿园二

接收、装修校舍5400㎡,配套建设运动场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4-2025

政府投资

2,800


2,800



13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及扩容改造工程

黔江区武陵中小学建设

小学35.5亩,初中49.5亩,新建校舍4万余㎡,其中小学1.44万㎡,初中2.6万㎡,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建设等

2020-2021

政府投资

18,500


18,500


恒绍公司代建

14

黔江区武陵初级中学学生宿舍工程

新建学生宿舍4000㎡,配套建设相关附属工程

2022-2023

政府投资

1,600

1,280

320



15

黔江区舟白小学校科普楼工程

新建科普楼5480.52平方米及配套相关附属工程

2020-2022

政府投资

1,500

1,500



中央预算内投资

16

黔江区城南中心小学迁建工程

新征地37亩,新建校舍26000㎡,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等

2021-2023

政府投资

12,000

9,200

2,800


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现代化推进专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

17

黔江初级中学食堂及运动场工程

新建食堂4000㎡及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

2021-2022

政府投资

1,600

1,000

600


18

黔江区舟白初级中学运动场工程

新建4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配套建设相关附属工程

2021-2022

政府投资

2,100

1,200

900


19

黔江区万涛小学迁建工程

新征地40亩,新建校舍16000㎡,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等

2021-2023

政府投资

8,000

6,200

1,800


20

黔江区西村小学校建设工程

征地50亩,新建校舍19000㎡,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等

2021-2023

政府投资

12,000

8,200

3,800


21

黔江区积富小学校建设工程

新征地50亩,新建校舍19000㎡,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等

2023-2025

政府投资

12,000

8,200

3,800


22

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

新征地50亩,新建校舍8000㎡,配套建设运动场及校园环境等

2022-2024

政府投资

7,800

4,000

3,800


特殊教育专项资金

23

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运动场工程

新建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地下停车库及配套建设相关附属工程

2021-2022

政府投资

1,600

1,000

600


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现代化推进专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

24

黔江区青杠小学运动场工程

新建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地下停车库及配套建设相关附属工程

2022-2024

政府投资

2,000

1,600

400


25

黔江区舟白初级中学综合楼工程

新建综合楼5600㎡(负一层地下停车库1600㎡),及配套附属工程。

2021-2022

政府投资

2,400

2,000

400


26

黔江区实验中学学生食堂工程

新建学生食堂4000㎡及配套附属工程

2023-2024

政府投资

1,600

1,200

400


27

黔江区册山小学改扩建工程

新征地10亩,新建校舍6000㎡及校园环境建设

2021-2022

政府投资

3,000

2,200

800


28

普通高中基础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黔江中学校教学综合楼工程

完成主体施工,拆除原预制结构实验楼3240平方米,新建教学综合楼9280平方米及配套工程

2020-2021

政府投资

3,065

3,065



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

29

黔江区新华中学教学综合楼工程

新建综合楼15000㎡及配套相关附属工程

2021-2022

政府投资

4,873

4,873



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现代化推进专项),高中办学条件改善

30

黔江区新华中学学生宿舍工程

新建学生宿舍6000㎡及配套相关附属工程

2021-2022

政府投资

2,400

1,920

480


31

黔江区民族中学体育馆建设工程

新建体育馆8520㎡,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5

政府投资

2,500

2,500



32

建设一所普通高中

建设一所普通高中

根据生源情况,调整现有初级中学办学性质,建设一所普通高中

2021-2025

政府投资






33

黔江区智慧教育项目

黔江区智慧教育项目

建设黔江智慧教育云平台1个、平安校园视联网平台1个、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项目1个、升级改造校园网络78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录播教室等功能室500间,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班牌、在线巡课系统、智慧健康管理设备、创客教育设备等10000套。

2021-2025

政府投资

50,000

50,000




34

渝东南职业教育城建设工程

黔江区民族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续建)

新征地408亩,新建校舍2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运动场、道路、管网、绿化等附属工程及设施设备

2021-2025

政府投资

82,000(已完成投资2.9亿元)

53,000




35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新征地500亩,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设备

2021-2025

政府投资

100,000

50,000


50,000

已到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705万元

36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改扩建工程

新征地500亩,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设备

2021-2025

社会投资

100,000



100,000


37

重庆武陵山中医药学院

重庆武陵山中医药学院

举办以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药开发为一体,辐射武陵山区的本科医学院,新征地600亩,新建校舍3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设

2021-2025

社会投资

100,000



100,000


38

渝东南教师进修学院建设工程

渝东南教师进修学院建设工程

新征地30亩,新建校舍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运动场、停车库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1-2025

政府投资

15,000

12,720

2,280



注释: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视频解读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