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黔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03-05-01

    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4月23日在重庆市黔江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宗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政府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监督下,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及区委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聚合力,集中全力谋发展”的要求,围绕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加速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和年度“五增”目标,强力实施“双带”战略,把握大局,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局面。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发展速度全面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78亿元,增长12.6%,是重庆直辖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18亿元,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31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2.62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完成5.02亿元,增长39.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9%、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增长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新增就业岗位186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发展、财政总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净增4.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36个重点项目建设整体推进良好,共完成投资 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2小时黔江”、小南海景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和蒲花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13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启动;“8小时重庆”黔江段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文体公园片区工程和烟厂三期技改、退耕还林等18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中心血站、电信综合楼、中塘铝加工厂等6个重点项目基本完工;黔江机场、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经过黔江等21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年初确定的城镇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现价)实现16亿元,增长37.2%;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税收工作卓有成效,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比上年净增1.41亿元。一、 二、三产业比由上年的24.1:46:29.9调整为20.9:49.5:29.6,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7.1%、26.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9.9、3.4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有实质性突破,百万农业产业化工程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黔江卷烟厂、乌电集团、黔龙集团、弘扬建材为重点的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商贸业较快发展,市场建设力度加大,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社区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34.2%,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基础教育得到加强,“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城乡学校布局调整、普及高中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改取得新的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 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艺术活动日益活跃。医疗环境有效改善,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全区第一届运动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计划生育、国土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国策全面落实。统计、民政、气象、农机、地矿、新闻出版、地震监测、档案、台侨、外事、保密、史志、老龄、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军民共建、“双拥”工作、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处置改制企业遗留问题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实施会计委派、部门预算试点、政府采购制度等为重点的财政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以巩固“两个确保”、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积极策划、论证包装了世行贷款城镇化、日援综合扶贫和卫Ⅷ项目,成功组织参加了第七届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全年共签约协议招商项目25个,协议引进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13个,到位资金1.25亿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通过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大、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等理论学习和“西部大开发,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谋发展的精神风貌日益形成。“黔江精神”得到弘扬和升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公民道德、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得到加强。“四五”普法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严打”斗争成效显著,安全工作全面强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治乱纠风、行风评议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推进。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以整治和优化“六大环境”为重点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成效,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初步改善。政府“四大管理”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坚持执政兴区,富民为本,加快发展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向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黔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中央、市在黔单位及所有关心支持黔江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老干部、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不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乏力,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质量不够高;投资结构单一,投融资能力有限,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投资特别是国债资金的投入;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艰巨;城乡消费缺乏新的热点,社会消费增长缓慢;政府自身建设与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的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公务员作风不够扎实,发展环境还不够理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本着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03年是强力推进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加速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奠基年。综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们既有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又有新的挑战和压力。从机遇看,我国加入WTO后,拓展了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市场空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市第二次党代会将我区定位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我们将赢得市上更大的支持;我区经济发展已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成长期,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技改项目的启动,对经济建设将产生明显的投资拉动效应;我区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调整基本结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优化,必将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挑战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及烟草等行业体制改革的全面加快,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增加了我区产品的市场拓展难度;“8小时重庆”工程今年将进入施工高峰期,交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仍将持续;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任重道远。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居安思危,采取措施,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揽改革发展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紧紧围绕“五增”目标,继续实施“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发展战略,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抓好大通道、城镇化、特色经济、市场带动、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重点,保持全区经济社会“超常规运行、突破性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依法行政,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初步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5.7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6亿元,增长12.6%;财政总收入实现5.5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80元,增长6.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三、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调结构增收入,建基地扩规模,兴科技增效益,打基础强后劲” 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的目标,加快农村城镇化、非农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9.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以实施七个十万优质农业产业化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粮食生产上,狠抓区域规划,推广良种良法,确保粮食产量达到25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围绕建设10万亩优质烤烟产业化工程,确保种植烤烟9万亩,收购烟叶18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25%以上。围绕建设10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建设高规格密植桑园1.7万亩,完成5000亩良桑嫁接任务,实现在地密植桑园4万亩,养蚕8000张,产茧5000担。围绕建设20万头(只)优质牛羊产业化工程,重点抓好麒麟盖万亩草场、万头(只)牛羊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示范村、养殖大户,抓好良种繁育和防疫体系建设。围绕建设30万亩工业原料林产业化工程,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1.9万亩。围绕建设1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化工程,完成1.5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围绕建设10万亩优质特菜(茶)产业化工程,在12个条件适宜的街道、镇、乡种植地牯牛1.5万亩;加强以冯家镇、正阳镇、舟白镇、中塘乡为轴心的1万亩城郊商品蔬菜和4000亩订单蔬菜基地建设;建成蒲花河100亩特种鱼水产养殖基地。围绕建设10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建设中药材基地2000亩。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着力培植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品牌,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和绿色品牌的市场带动作用。

    加快经济强镇建设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原则,制定政策,配套措施,将石会、冯家、正阳、舟白、濯水、两河、石家、马喇、金溪、黄溪、小南海等11个镇作为“十镇工程”镇建设,为农村产业化建设、市场建设、社区服务业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提供有效平台,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五里、小南海、沙坝、新华、太极、水市等6个集镇水厂改造和新建;建设沼气池6000口,建成8个生态家园文明示范村;抓好10条200公里村道联网路建设;完工蒲花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完成总投资1200万元;完成太极水库初设并争取10月份开工建设;完成小南海溢洪道工程、500米城市防洪堤和分洪隧洞主体工程、洞塘水库正阳干渠工程、武陵水库工程、城周生态园区灌溉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新一轮扶贫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强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移民扶贫和扶贫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加速市、区两级特困村解困脱贫步伐,坚持推行区级部门定点帮乡扶村责任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方的领导、帮扶力度,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80元以上。制定并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启动路东、大庄两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有效办法,在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稳定”上下功夫,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加强农村民政、社会保障、救灾救济和农机工作。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特色工业

    围绕构建渝东南加工工业中心的目标,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办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办工业,突破两头在外办工业”的思路和“抓大活小建新”的方针,集中精力抓好特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0%,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

    加快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卷烟产业。提高黔江卷烟厂科技和管理水平,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全年实现市外销售3万箱,实现利税总额4.25亿元。积极培植和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改组、控股、全资等形式加速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发展电矿产业。坚持走以电兴矿、电矿结合、综合发展的路子,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电解铝、电解锌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发展医药产业。千方百计盘活南海制药厂,加快改造步伐。培植壮大食品产业。加大地牯牛、牛肉脯、茶叶、蔬菜等绿色食品开发和认证力度,加快绿色食品工业发展。巩固发展建材产业。重点建材企业要强化技术进步,努力提高工艺水平,狠抓达产增效。

    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建班子,落实资金,完善详规,制定政策,完成正阳工业园区部分“三通一平”等基础工程,力争引进1—2个落户园区的意向项目。

    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完善黔江卷烟厂三期技改配套项目;完成黔龙印务二期改造、铝钒土焙烧项目、黔江正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梯子洞电站建设步伐,确保1号、2号机组年底前发电;启动舟白电站扩建;实施弘扬建材公司技术改造升级;完成黔江城市电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年内开工;做好工业硅、硅微粉、林浆纸和竹叶柴胡深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杂粮米项目列入国家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计划。

    构建工业发展“四大基础”。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构建和打牢新型工业经济结构基础;以提高质量、争创名牌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增加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构建和打牢科技兴企基础;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构建和打牢灵活的机制基础;努力建立一支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营销队伍、一支爱岗敬业的职工队伍,从而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打牢工业企业的管理基础。

    五、坚持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围绕建成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以主城区为中心,以渝怀铁路和国道319沿线镇乡为支点,以建制镇和边贸镇乡为重点,全面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控制工作。完成文体公园片区景观设计、正阳和张家坝两大城市组团控规、正阳组团主干道两旁详规、迎宾大道入城口片区改造规划。

    加快启动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文体公园体育场、体育馆、上官路、邬崖山大桥、民族博物馆、文化宫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官坝武陵山商业城、下坝加油城、污水处理厂和城区一级主管网、天然气输气等工程建设。抓好一批旧城改造工程。打通官坝与谭家湾联网道路。建成正阳隧道,开工建设观音岩隧道和正阳大道,加快实现三大城市组团连接步伐。

    加快城市绿化、美化、亮化进程。增强市民优化人居环境意识,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成新华大道灯饰、绿化、街景景观一条街,建成以文体公园片区为中心的多层次亮点景观。继续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区、街道两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将城市资产经营和城市经济产业拓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经营城市新路子,缓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

    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完成邻鄂镇镇区总体规划编制,争取完成中塘、黎水等9个城镇规划编制;以交通干线沿线农房改造和农民新村建设为突破口,建成农民新村7个,新增农房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化率提高2 个百分点。

    实施城市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新华桥至新华中学道路,实施新华小学道路整治,完成拆迁安置区泥泞路整治,实施官坝安置区、桃子坝安置区和石峡南路等道路硬化、管网下地、绿化和灯饰工程建设,完成新华大道和河滨公园公厕建设,全面整治新华大道及城区次干道人行彩板。

    六、扎实推进市场建设和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和政府主导型产业的思路,加大市场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使商贸、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围绕构建渝东南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高起点制定商贸流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加速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国道319线及渝怀铁路沿线重点集镇和边贸集镇为支撑的市场网络体系。重点抓好正阳铁路油库、原县人民武装部片区市场、电力大厦市场、下坝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武陵山商业城、北门农贸市场、地王商业广场和27队市场二期工程7个主城区市场建设,同时抓好濯水、石会、黑溪3个集镇市场和邻鄂边贸市场建设。着力打造以官坝中心片区为重点的主城区核心商业区,完成濯水、石会、黑溪、马喇、邻鄂、小南海、黎水、鹅池、两河、冯家等10个集镇市场规划。加快商业业态调整,大力发展连锁、代理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引进重百、新世纪等区外大型商家来黔经营。拓宽消费领域,认真落实启动消费的各项政策,培育住房、教育、旅游、电信和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围绕构建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的目标,塑造“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市场运作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加快以小南海、武陵仙山为重点的景区基础设施和重点景观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对重点旅游客源地的宣传促销力度,提升“神秘黔江·欢乐黔江”主题形象,推进休闲旅游、假日旅游经济发展,扩大我区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支持力度,科学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私营企业大户联系制度,全面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维权和保护工作。新发展个体户500户、私营企业20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的34.2%提高到38%,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七、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力度

    继续按照“竣工扫尾一批,推进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总体要求,全力抓好35个全局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新开工17个,推进建设18个,力争完工15个,完成投资13.5亿元以上。切实抓好“8小时重庆”黔江段工程、黔江机场、污水处理厂、文体公园片区工程、太极水库、农网二期改造工程等交通、城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2亿元,进一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围绕构建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的目标,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交通能力。完成“8小时重庆”黔江段公路改建工程,黔彭路、黔酉路在年底实现通车,完成投资2.1亿元。继续推进“2小时黔江”工程建设,完成黄溪至黎水、麻田坝至沙子场、蓬东至五里、黄溪至杉岭、濯水至濯西等5条镇乡干线公路共70公里路基改建,铺筑太极至石家、白石至黄溪、蓬东至马喇等3条共50公里沥青油路,完成投资4000万元。力争按一级公路开工建设黔咸公路。继续追踪落实重庆到长沙高速公路经过黔江建设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支铁工作,启动黔(江)恩(施)铁路前期工作。力争黔江机场项目可研报告尽早通过国家计委审批,加快完成初设和施设、工程和监理招投标等系列重点工作,力争下半年开工建设并完成投资3000万元。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好路率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强化路政执法,加强路政管理。

    大力推进3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确保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不少于10个。结合国债投向、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里的配套措施,抓紧策划“一枢纽六中心”建设项目库。全面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和稽查,完善和优化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能,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按月检查、按季通报,确保实现工期、投资、质量和安全四大控制目标。切实加大筹资和向上争资工作力度,向上争取各类建设资金总额比2002年增长20%以上。

    围绕构建渝东南信息中心的目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完善无线电频率站数据库和监测网系统建设。加快黔江信息港建设,继续推进11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黔江移动、黔江电信宽带城域网,进一步增强宽带上网能力。实施光缆进地和移动网络覆盖相结合,大力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移动电话工程,重点小城镇实现无线市话覆盖。建成移动互联网黔江节点,完工移动通信综合楼,启动联通综合楼建设。发展邮政新业务,推进邮政形象工程建设。

    八、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心的目标,以筹备“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质量为着力点,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抓好首届“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按照“重庆一流、周边认同、全国瞩目”的基本目标和打造国家级品牌的要求,编制完善策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筹备工作,为明年的成功举办打下良好的基础。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文化宫和民族博物馆建设任务,实现对外开放并进入全面营运;黔江中学国债项目、新华中学素质教育中心大楼、民族中学综合楼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疾控中心大楼、黔江中学和新华中学广厦工程、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体育训练大楼建设任务;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农村初中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等新项目的争取和立项工作;做好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新华中学市重点、民族教育学院、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广电中心大楼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黔各项措施。加快科技产业发展速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教育创新,突出优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巩固“普九”成果为基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推动“三教”协调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稳中有增,并最大程度地实现高中、职高的招生扩容,为尽快在城区普及高中教育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高考再创佳绩。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部分学校饮水难问题,加快教师广厦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选拔、任用、激励人才新机制,推进科技和人才工作创新。

    加强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等工作,认真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全面推进卫生产业建设,依法促进卫生效益的明显增长。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巩固初保成果,严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就医难问题。加快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医条件,有效推进特困医疗救助工作。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加快创建先进文化区进程。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使民族服饰、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体育得到有效开发。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抢占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和普及群众性体育项目,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继续推进乡镇通城区电视信号光纤网络建设。有效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社会事业队伍素质建设,努力适应建设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心的人才需要。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加快推进村(居)民自治,争创全市优质服务先进区;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和矿产资源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继续抓好环境保护“七大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垃圾处理场建设。做好城区“禁放”工作,改善黔城声环境质量。进一步做好统计、民政、侨务、外事、保密、史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及弱势群体救助工作。

    九、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突出增收、节支、改革、监督四个重点,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壮大财政实力。围绕构建渝东南金融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

    狠抓财源建设,加强重点税源的涵养,强化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全面推进依法治税进程,堵塞税收漏洞,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经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挤出资金保证文体公园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财政改革,扎实推进部门预算试点扩面工作,选择部分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规程,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建立国有资产营运中心,致力挖潜增收,摇活国有土地、房产等闲置资产;坚持负债与偿债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偿债机制。

    加快渝东南金融中心规划及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步伐,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扩大金融授权授信额度,发展新的金融业务,要树立贷款营销观念,支持全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及重点财源项目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及“三高”农业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加大政府对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行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解决金融部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工商企业改革。继续妥善处理已改制企业遗留问题,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帮助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改制效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实现商贸、粮食、供销企业改革的全面突破。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投融资管理机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增强投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上市企业的储备。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按照“三三制”原则筹集资金,认真做好“两个确保”,落实好“三条保障线”有关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指导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500人,有组织地劳务输出1000人;完善养老、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扩面新增500人,失业保险扩面新增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续保1000人;深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服务网络,为2000名参统职工服务。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改进引资方法,完善优惠政策,推进多种方式的引资合作,建立引资项目跟踪落实制度,建立市场化项目库和网上项目信息交流平台。积极争取国外政府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创造条件引进国外企业投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互通、互惠、互利、互促的大市场。精心策划,积极参加市“一会一节”招商活动。加大对我区投资环境、资源优势、优惠政策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组织形式多样的赴沿海发达地区招商考察活动。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全年力争协议引资10亿元,实际到位1.5亿元以上。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切实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促进全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黔江精神为主题,以“筹办民族文化节,建设文明新黔江”为重点,抓好各个窗口服务行业和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规范教育,努力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运输车、优质文明服务窗口、十星文明户、六好文明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区的文明程度。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完善民主和科学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奖,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质量。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依法建立各级调解组织,落实部门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公示制。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严打”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一方平安”责任制,努力探索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严格实行“六个一律”,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

    十二、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改进政府工作

    建设团结、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要在全面推行、不断深化“四大管理”的基础上,按照效率第一、服务至上、严格管理的要求,完善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推动政府自身建设上新的台阶,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风、新的业绩肩负起全区人民的重托。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按照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WTO规则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要把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与本辖区、本单位所面临的形势和所肩负的任务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提高分类指导、抓点带面的能力。

    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纠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恶劣作风。扎实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切实解决好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突出问题,坚决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要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加强督查。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加大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以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诚信环境为重点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推行量化考核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标本兼治,突出重点,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通过努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

    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对今年确定的六大为民办实事工程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确保完成。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务实精神,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财政和审计监管,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档消费娱乐,从严控制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考察活动,严厉查处各种奢侈浪费行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黔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监督下,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