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黔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06-03-3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2月19日在黔江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作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继续弘扬黔江精神,团结苦干,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实现建设渝东南经济中心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奠定基础”的目标。这五年,是我区积极顺应体制调整和宏观调控,不断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中心”和“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是全区人民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全区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广大城乡居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五年。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68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0.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3.4倍;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58亿元、2.36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9亿元,年均增长11.9%;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6亿元、31.2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88%、4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89元、2129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2919元、724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渝怀铁路黔江段按期完工,开工建设了黔江机场、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咸二级公路黔江段,完成“8小时重庆”黔江段和“2小时黔江”工程,公路网络密度由“九五”期末每百平方公里36公里提高到49公里,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已具雏形。启动了阿蓬江流域电源点建设,完成农网一、二期改造和天然气输送工程。建成洞塘水库、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城北水库开工建设。无线通讯实现全区覆盖,固定电话通村率达97.75%。

    (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4.0:39.9:36.1调整为17.4:42.7:39.9,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2.6%。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启动建设了正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税利总额增长1.8倍,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建成和培育了新大兴购物广场、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市场等一批重点商贸设施和商贸企业。旅游综合收入比“九五”翻两番,实施了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龟峡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小南海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

    (四)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历史。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5%,解决6.93万人饮水难问题,建成沼气池1.2万口,实施了蒲花河、金溪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农村54.2%的农户用电与城镇同网同价。“三十”工程全面推进,建成烤烟、蚕桑、猕猴桃、青蒿、核桃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共30多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56.8万亩,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新增小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0.8万人;每年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我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区。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五年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58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19.8%下降到11%。

    (五)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了规划、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城市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不断提高。相继建成西沙路步行街、文体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重点工程,加强了城市道路、路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城区、环保模范区和卫生城区。启动了正阳、舟白城市新组团建设。中心镇、经济强镇和一般乡镇建设协调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27.9%,五年增加9.5个百分点。

    (六)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区乡村三级行政体制调整,构建了符合直辖市管理要求的全新体制。积极稳妥地实施了黔江卷烟厂、乌电集团的体制改革,巩固发展了两大骨干支柱产业。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了317个企业的改制工作,解决了55个企业的改制遗留问题;争取了开行8亿元政府综合授信贷款,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引进了重庆市商业银行、中华保险、太平洋保险等金融分支机构,一批异地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延伸黔江;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渝东南分所、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组建了8家区属国有重点企业,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0%,五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加强了对外合作与交流,五年累计利用区外资金11.9亿元,其中引进千万元投资以上的项目22个。

    (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了全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累计新建校舍17.3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8.5万平方米,“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高考各项指标居渝东南首位,农村远程教育成为全国先进。中心医院达到“二甲”医院建设标准,相继建成黔江中心血站、市急救中心黔江分中心、市救灾防病应急处理黔江分中心,建设了区域性传染病医院,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管供应网络,完成2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建立了120个村卫生室,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参合人数达25万人。成功举办首届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黔江电视台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60%的农村通城区电视广播信号。培育了区域性跨省市发行的《武陵都市报》。完成万米河滨健身长廊一、二期工程,建成重庆市体育运动学校黔江分校,培育了含2名世界冠军在内的一批体育人才。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八)为基层和群众办了一批实事。指导帮助8316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建立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村特困医疗救助、特困家庭救助、贫困户子女入学救助等制度。建成完善了一批城镇居民区路灯、排污、免费公厕等公共设施。实施了21个乡镇政府办公宿舍楼建设,建立了让利于基层的乡镇财政体制,21个乡镇政府偿清了历史性社会债务;全区每个村(居)委建起了乡有村用活动阵地,建立了村“三职”干部报酬保障制度。实施了“平安黔江”创建,开展了清欠工作,解决了一批城建征地拆迁问题,强化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妥善处置了各类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成功防控了“非典”、以禽流感为重点的动物重大疫病,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实施了行政首长问责、行政决策听证、政务信息公开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四项制度。完善了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有所加强。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了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过去的五年,政府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民族、宗教、统计、侨台、外事、档案、修志、保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民政、农机、气象、人防、防灾救灾、地震、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财政总收入实现8.58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8亿元,增长8.9%;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完成14.69亿元,增长1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区社会政治稳定,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十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是全区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区各级干部、各族群众、驻黔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央、市在黔单位,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黔江发展的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干部和区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在全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我区经济总量最小,在渝东南地区我区经济增速相对偏慢,与全市发达地区的差距呈进一步拉大趋势。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全区经济对卷烟工业的依赖过高,产业培植没有突破性进展,园区产业还没有形成气候,企业知名品牌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三是消费拉动乏力,外贸出口未取得突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入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困难,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发展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事业仍存在“短腿”,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更为落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低收入群体人数依然不少,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征地拆迁的利益矛盾、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等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仍较突出。六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政府公务员服务观念不强,办事效率较低,对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不够,公务员队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不力、违法占地、违规建房的现象比较突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有待加强,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都将进一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切实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黔江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是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的关口时期。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立足富民兴黔、坚持科学发展、突破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强基础、兴产业、创优势、增后劲”战略重心,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发展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用科学发展和锐意改革解决难题,用攻坚举措和务实作风化解难点,用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扩大开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根据区委一届十一次全委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我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按照“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中心,十五年巩固发展,2020年确立中心地位”的总体要求,实现建设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构建框架”的目标。

    ——建成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体,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成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集中突破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建成渝东南加工业中心。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推进黔江宽带综合信息网和黔江信息港建设,建成渝东南信息服务中心。城市核心商圈、商业服务网络、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调控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文化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形成渝东南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框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3250元。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95%的绝对贫困人口越温脱贫。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小康程度达到40%左右。

    ——经济社会基本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4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7:41。

    ——为构建和谐黔江奠定良好基础。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族文化更加繁荣。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效果。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信访、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四位一体的社会防控体系进一步巩固。

    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市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渝湘高速公路、万涪黔综合交通环网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实施,为黔江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要坚持突出发展主题,推进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动摇;一定要坚持立足特殊区情,把握发展大势,全力建设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不动摇;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科学发展,突出以人为本,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动摇。争取“十一五”发展成就更加瞩目,全区人民得到实惠更多!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深入推进“三十”工程。农业产业化十万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引路、分类指导”的原则,突破发展蚕桑、猕猴桃、青蒿产业,建成在地桑园6万亩、产茧5万担,建成猕猴桃基地3万亩、青蒿基地5万亩,配套建成龙头企业;巩固提升烤烟、畜牧产业,建成优质烤烟基地10万亩,产量20万担,建成50万头无公害生猪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有重点地支持薯类淀粉加工、核桃、地牯牛、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完成地方农产品标准的起草与发布,做好本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十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打造黔江劳务品牌,每年培训和有序输出达到6000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在10万人以上。推进“十镇”工程建设,以4个市级中心镇为重点,带动11个经济强镇建设,促进其他镇乡小城镇建设,使各个集镇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载体。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骨干乡村公路路基1000公里,重视发展农村客运,方便农民出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解决农村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网改造面达到95%以上,乡村通电率达到100%;新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30个;加快以金溪河流域示范园区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工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和农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解决农村教育欠债,免收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完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认真实施“惠民计划”,切实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破除陈规陋习,构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农村新型社区。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完善农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和保障体系。改进农村工作方法,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地区。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突出整村推进、劳务开发、易地扶贫、产业化扶贫重点,加大80个市级贫困村扶贫力度,实现 95%的贫困人口越温脱贫达标。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努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壮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抓手,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着力培育支柱产业体系。

    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办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办工业,突破两头在外办工业,再创新的优势办工业”的思路,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区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黔江工业的目标。突出发展卷烟及配套材料、电矿、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五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加快园区工业发展,完成工业园区4.1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实现入园企业产值超20亿元。培育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并以之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黔江卷烟分厂争取年产值突破20亿元, 把黔龙集团培育成为产值超10亿元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延长卷烟配套产业链;把乌江实业集团培育成为产值30亿元的电矿并举、跨地区的新型产业集团,延长电矿产业链;支持恒星生物达到年产青蒿素原料药20吨、年产青蒿素衍生物及成品药3.5吨生产能力,延长中药材加工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坚持每年论证一批、储备一批、新上一批、引进一批工业项目。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实施商贸活区战略,围绕构建渝东南商贸中心目标,提高聚集辐射能力。启动1平方公里基本规模的正阳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以火车站为依托的成品油、石油液化气、食盐、农资、建材、粮食等物流配送中心。加大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培育力度,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打造商贸流通品牌,提升主城区核心商圈聚集辐射能力。加强乡镇市场网络建设,重点抓好中心镇、边贸集镇商贸发展。

    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以建成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民族风情、生态环境、地震科研的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龟峡原始风貌景区开发,抓好灰千梁子、八面山旅游项目前期工作。注重民族风情特色景观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促进旅游和文化融为一体,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神秘黔江、欢乐之旅”品牌。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整治旅游环境,实施整体营销战略,扩大黔江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坚持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重点突破交通建设。建设连通老城、正阳、舟白三组团的城市内环线,连通册山、正阳、舟白、城北的城市外环线,连通舟白、中塘、小南海、杉岭、黄溪、白石、黑溪、沙坝、白土、新华、石家、鹅池、两河、金洞、五里、邻鄂的区内大环线;畅通黔江至重庆、长沙、恩施、万州四个方向的出口大通道,建设黔江经黎水至利川、经石会至彭水、经鹅池至彭水、经两河至龚滩、经邻鄂至咸丰三级以上公路,形成“三环四射五线”交通路网格局。加快舟白机场建设,确保2007年竣工通航。协助推进渝怀铁路正常营运,积极争取黔张常铁路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推进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有效灌面和确保饮水安全为重点,全面抓好水资源保障、饮水保障、水土保持、防洪保安、农业灌溉等五大水利体系建设,加快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水厂,建成城北水库。积极抓好以电力、煤炭、天然气、沼气为主的能源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实现天然气双气源供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资源,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逐步实现网络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化水平居渝东南领先地位。

    (四)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坚持以新城开发带动老城改造,以老城改造推动新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规模。

    加速壮大城市规模。加快老城扩张,规范发展迎宾路至册山一线建设,启动开发桃子坝、南沟片区,完成新华大道“白改黑”、城区管沟整治及联网路工程,完成一批旧城改造项目,新开发房屋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一批集聚能力较强的市场。推进新城开发,实现正阳大道与机场大道的城市交通连接,实现城市三大组团互通,形成30平方公里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主骨架,同步配套建设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防洪、通讯、消防等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十一五”期末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以上。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科学合理推进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注重城市节点和景观大道建设,强化城市特色塑造,严格规划控制,对违规建设行为进行坚决查处。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城市停车场和公厕,强化城区干道、小区和城周绿化,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城市卫生保洁工作,加强户外广告灯饰、路灯、城市综合交通和城区河道管理,开展城区市场和占道经营整治,努力提高市民城市意识,推进市政管理市场化改革。

    努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积极支持石会、濯水、冯家、马喇4个中心镇建设,推动经济强镇、边贸集镇和其他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形成级次分明、结构合理、承接紧密、辐射有力的城镇网络体系,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0%。

    (五)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人才强区战略,协调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推广和应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狠抓农业技术推广。建立科技奖励基金,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夯实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继续实施优质高中工程,黔江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新华中学建成市级重点中学,民族中学建成市级民族窗口学校,初中升高中阶段比例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远程教育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积极争取兴办高等院校。

    进一步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中心医院建成三级医院,中医院建成二级医院,支持民族医院发展。不断完善渝东南急救中心、临床用血采供中心、救灾防病应急处理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功能。完成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90%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大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聚集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到2010年,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8万人,技能型人才达到2.5万人。

    大力繁荣民族文化。建成一批民族文化、竞技体育、休闲健身文体设施,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举办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为载体,发掘、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任务,争创全市文化先进区。建成国家重点竞技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page_break]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十一五”是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和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创建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法定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重大决策程序、绩效评价机制、工作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制度。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完善行政决策追究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源建设,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基金收入与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序清偿债务,全面偿清乡镇政府社会性欠债。

    深入推进工商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妥善处理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和整合力度,做好国有独资、控股企业的资本营运、改革和重组工作,不断增强国有重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发展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要素市场,稳定发展货币、保险、期货市场。提高中介组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公平待遇,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放手、放胆、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2%。

    努力提高开放水平。坚持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一五”累计招商引资20亿元以上;加强与市内外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争创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七)不断推进和谐黔江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建设和谐黔江,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积极促进就业和强化社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0人以上;做好大龄下岗人员、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公平就业;强化劳动保障和监察执法,健全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解决“三无”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以灾害紧急救援、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为重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黔江区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努力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普法工作。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营造文明诚信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创业、 创造、创新、创优”为主要内容,弘扬升华黔江精神。以争创市级文明城区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平安黔江”建设。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以创建“平安黔江”活动为载体,深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信访和调解机制的健全完善,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率先进入全市平安区县目标。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办好一批惠及面广、当年见效的惠民工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作,抓好国防建设、“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档案、侨台等工作。

    (八)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创优势”的重点,树立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持续抓好发展环境整治工作。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给予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客商评定投资环境机制,认真受理客商投诉。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损害外来投资商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从重从快打击。帮助解决投资者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不断优化审批服务。着力改善政务环境,以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推行关键环节有限并联审批,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工作机制,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严格重大决策的规范和程序,坚持咨询、论证、听证、法律审查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强化决策执行监督,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努力为群众提供公开、高效的政府信息服务。

    整治规范市场秩序。整顿窗口行业风气,提高服务形象。推进工商、税务、城管公正、规范执法,坚决打击制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骗贷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整顿旅游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

    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单位能耗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落实国土管理基本国策,确保全区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推进退耕还林、城周绿化、石漠化治理和速丰林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固废、宁静四大工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三、2006年重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政府工作要突出发展主题,努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9.2亿元,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增长5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67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90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0元,增长7.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

    (一)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畅通出口大通道为重点推进公路建设,切实宽松渝湘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环境,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4亿元,确保黔咸二级公路和新华东路三期工程完工投用,开工建设黔江至石柱二级公路,积极推进黔江至万州、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黔江至龚滩三级公路列入市级建设规划。继续加大支铁工作力度,保证渝怀线黔江段营运质量。扎实推进机场建设,做好机场投资调概及筹资工作,确保完成投资0.6亿元。完成城北水库导流洞和坝肩开挖建设任务,启动坝基处理,完成投资0.3亿元;新建城北河堤2 公里。加强农业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网改造工程,一户一表达1.4万户;完成箱子岩电站大坝建设并安装主要设备;开辟天然气新气源,提高供气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有线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提高网络覆盖面。

    (二)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4.4%,增加值增长12.5%,利税增长12.5%,工业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5户。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力争新入园企业5户,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抓好6万吨工业硅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年产值达到1亿元;抓好恒星生物青蒿素扩建二期工程,力争新建部分9月份投产;支持博龙食品尽快达产增效;支持弘龙水泥项目复工建设;做好水苏糖产品开发、茧丝绸产业化等项目前期工作。骨干企业运行质量取得突破,确保黔江卷烟分厂实现税金增长10%,力争15%,利税突破8亿元,产值突破15亿元;力争乌江实业公司区内产值突破6亿元;支持南海制药公司突破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促进黔龙集团做大做强。

    (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区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建设工农至武陵山、南家坪至金溪油路,大、中修正阳至官渡河油路,改造邻鄂至舟白、两河至早化、金溪至平溪公路,新建濯西至水田、城北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通村泥碎石路;建设扶贫村道路200公里,实施安保工程25公里;改扩建黎水、册山、濯水、蓬东、杉岭5个乡镇水厂,新解决2万人饮水难问题;建成沼气池3000口;推进以金溪河流域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和以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三十”工程,补植补造桑园0.5万亩,全年产茧1.2万担,力争1.5万担;新建猕猴桃基地1.2万亩,全区基地总规模达到2万亩,实现产量500吨;发展青蒿3万亩以上,收购量达到2000吨以上。稳定烤烟面积8万亩,实现产量18万担以上;继续抓好3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集群。坚持把劳务产业作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做好农民工维权、管理、服务工作,制定鼓励返乡创业政策,完成6200人的技能培训任务。推进“十镇”工程,农村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解决0.9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启动3个村建设试点工作。

    (四)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完成黔江城市总规、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新城区、工业园区用地规划调整,完成新城区、册山片区、桃子坝片区控制性详规;完成正阳火车站站前片区、桃子坝片区、南沟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按照“管住一片、放活一片”的原则,坚决遏制城市三个组团违法占地、违规建设、乱搭乱建行为,并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在街道镇乡的目标责任考核;积极鼓励农民到集镇建房、经商、定居,做好建房审批服务工作,满足群众建房要求。老城区完成黔江大桥扩建、滨江路综合整治八期工程;抓好南沟片区、桃子坝片区开发建设;规范迎宾路至册山一带建设;抓好原地区财政局片区、新华东路二期北侧一期工程、原县麻纺厂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正阳组团完成站前大道、站前广场、南北干道一期和二期、油库路、泰星环路和货场连接路等续建工程;新开工正阳大道、机场大道、工业园与物流园连接路、正黄路、园区路等工程建设;按照“资源节约、投资节省、适度超前、安全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正阳组团路幅宽度。加快舟白组团核心区建设,实现老城区、正阳、舟白新组团的有机联结。推进小城镇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效果。建设精干、高效市政管理队伍,推进市政管理市场化步伐,启动国家园林城市争创工作。

    (五)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业。把启动内需作为全年经济增长的重头戏,采取综合措施启动消费市场。继续打造培育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市场和解放路商业、太平岗美食、交西路汽摩配特色街区为主的核心商圈。完工南海鑫城和新华苑商贸城,推进武陵山家居市场二期、大什字购物广场建设。完成正阳物流园规划编制,力争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正阳铁路油库完工投用。启动食盐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火车站批发市场前期工作。提升青蒿素、茧丝绸出口创汇能力。努力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启动农村“双建”工程。以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龟峡为重点,完善旅游要素,突出特色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完善景区管理体制,下大力气走出招商开发新路子,支持重庆隆鑫集团启动星黔商业物业建设,尽快达到四星级酒店建设标准。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

    (六)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抓好财源建设,大力培植财政新增长点,依法治税,壮大财政实力,财政总收入增加值力争突破1亿元。推行部门预算,严格预算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强化专项及建设性经费小预算管理。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收入的管理,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资金使用程序。规范区级部门债务管理,建立举债审批、债务预警、偿债资金筹集、偿债激励机制。建立金融协调机构,完善金融工作协调机制,积极营造金融机构支持和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金融改革,努力建设金融生态安全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保险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继续加强和做好与国开行的授信合作。

    (七)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万平方米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新建、改扩建1.8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优质高中工程,确保普通高中升重点各项指标保持渝东南地区首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市级重点中等职业中学创建成果;扩建人民中学、黔州中学,改扩建人民小学、城西小学,缓解城区学校入学压力;积极偿还教育欠债。推进中心医院创三级医院建设,启动区中医院和区保健院改扩建项目,完成8 个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建设和40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健全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和公共卫生安全;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农村人口9.5万人;新建5个乡镇文化站,在有条件的村新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争创市级文明城区工作。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监管,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固废治理和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强化城区“禁鸣”、“限放”工作。启动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区工作。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并联式审批上争取有新的突破,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以咨询、公示、听证三大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行政决策和政务活动的科学化、公开化、民主化。以城市管理和市场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委托执法。继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依法处置率、收益应收缴率、上缴入库率均达100%,确保资产、税利增长13%以上。继续抓好城建市政企业、国有煤矿改制工作,妥善解决工商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42%以上。

    (九)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0人,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1500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扩面各500人,确保全区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深入开展“平安黔江”创建活动,全面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区社会政治稳定。推进殡仪馆迁建工程建设。完成2座公厕和1 个垃圾中转站、三元宫路污水管网、文体中心拆迁安置区路灯安装、南沟垃圾处理场环境、何家塝街面整治等惠民工程建设任务。

    各位代表!切实加强政府建设,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完成今年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学习型、法制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提高政府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以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公务员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实施督查通报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政府工作绩效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惩治腐败,把人民政府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人民信任的政府。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信心百倍!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弘扬升华黔江精神,凝心聚力推进全区三个文明建设。我们坚信,有全区50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今年工作任务;一定能把战略机遇期变为快速发展期,如期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一定能把黔江建设成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