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1小时交通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黔江偏远乡镇驶入发展快车道

日期:2025-11-04

“以前去黔江城里卖蔬菜,半夜出发,在山路上要颠簸两小时。现在1小时直达,运费省了一半!”近日,黔江区太极镇菜农老李的感慨,道出了当地“1小时交通圈”带来的巨变。2024年底,黔江区提前两年完成通乡干线改造,全区24个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城区至任一乡镇车程缩短至1小时内。交通瓶颈的打破,让石黄、马喇等偏远乡镇片区的产业、旅游、物流全面提速,乡村振兴搭上“顺风车”。记者深入走访,解码“民生路”如何变身“共富路”。

从“33%”到“100%”▶▶▶

攻坚工程改写山区命运

“晴天一身灰,雨天半车泥”曾是黔江乡村公路的真实写照。

据有关数据显示,改造前全区仅8个乡镇通三级公路,占比33%,一些乡镇干线公路存在等级低、路况差等现象,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十分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的乡镇部分路段,甚至需绕行湖北边界。2022年,黔江区联合市级部门启动“交通突围战”,总投资超12亿元,分两批建设145公里干线公路,创下该区交通建设史上“三个最”——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惠及面最广。

改造升级之初,马喇镇杉树村的“悬崖路”改造,可谓是典型的硬骨头工程。施工队采用“悬臂掘进机+静态爆破”工艺,在垂直峭壁上凿出5.8公里新路,将海拔落差500米的险道变为6米宽的双车道。“现在货车能直接开进村收稻谷,每吨运输成本直降40元。”当地村干部算了一笔账。

路通业兴▶▶▶

“交通+”释放乡村多元价值

随着路网延伸,“交通+”效应在黔江乡村持续发酵。

太极镇依托新建的庙垭-石家河-新华产业环线,串联起5000亩蚕桑基地、3个农产品加工厂和电商物流中心,形成“路上栽桑、路边建厂、云端卖货”的全产业链。2023年该镇电商发货量同比激增300%,蚕丝被等产品通过物流专线直发长三角。

石黄片区乡镇巧打“交通+旅游”牌,将公路改造与苗寨风情结合,在沿线新建6个观景平台、3个非遗展示馆。在今年“五一”期间,全长28公里的“苗岭云路”吸引近2万游客打卡,带动农家乐收入翻番。“路好了,我们的蜡染工艺品当天就能发往主城景区。”一西兰卡普传承人告诉记者。

水市镇通往黔江城区的公路

从“末梢”变“枢纽”▶▶▶

城乡融合注入新动能

交通升级,重构了黔江的城乡发展格局。

水市镇借助1小时直达黔江城区的优势,与正阳工业园区签订“飞地用工”协议,200余名村民成为“班车通勤族”;金石片区依托公路网建成渝东南最大的高山蔬菜集散中心,日均发货量得到提升,辐射鄂西地区。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24年黔江区乡村物流配送时效提升60%,生鲜农产品损耗率从25%降至8%,交通改善直接拉动了偏远乡镇的GDP增长,“交通先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成果。

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如同刻在武陵山区的金色年轮,记录着黔江从“地无三尺平”到“天堑变通途”的蜕变。在太极镇新落成的交通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着印有“1小时圈”图案的地砖游戏,老人们常念叨:“这辈子能看见大卡车开进山沟沟的稻田边,值了!”

而今,黔江正谋划农村公路进一步“白改黑”升级,让乡村振兴的引擎声愈发澎湃。正如区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所言:“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要让每一条路都成为黔江老百姓的幸福刻度。”(记者 谭登帆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