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念好“三农经” 走好“振兴路” 黔江实干兴农启华章

日期:2025-11-26

阿蓬江柑橘

深山中的养牛场

蚕桑套种菌菇

农技比赛

农民丰收特卖会

冬日的黔江,阿蓬江畔的柑橘林缀满金黄硕果,太极镇的桑园里冬管正忙,田间地头虽少了盛夏农忙的喧嚣,却处处涌动着蓄势待发的活力。

作为渝东南农业大区,黔江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始终将“三农”工作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如今这片沃土上,从稳产保供的坚实基础,到特色产业的多元突破,再到乡风文明的全面提升,黔江正以实干笃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篇章。

富民产业撑起振兴“脊梁”

初冬时节,阿蓬江沿线的柑橘属水果迎来集中采摘期,濯水镇的红心柚、蜜柚、爱媛等品种果香四溢,慕名而来的市民穿梭林间,体验采摘乐趣。依托阿蓬江生态优势,沿江引进近10个柑橘品种,种植面积超万亩,仅濯水镇就有4800余亩,惠及1200余户农户,年产量7500吨、产值3000万元。通过“农旅融合”模式,采摘节、生态观光等活动接连开展,“春赏花、秋采果”的图景不仅擦亮了农特品牌,更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寒冬亦是蓄能之时,太极镇的桑园冬季管理正有序推进,农技专家分组进村,讲解治虫、施肥、梳芽等关键技术。目前,黔江桑园面积达9.5万亩,覆盖20多个乡镇,带动1.2万余户增收。创新“蚕桑+”模式,通过桑枝菌种植、丝绸产业延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全区17家企业参与其中,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计划2027年达35亿元。

作为“三农”工作的压舱石,粮食安全始终被放在首位。黔江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生产任务细化到地块,通过耕地保护、良种良法推广等举措,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72万亩以上。2025年上半年,粮油作物产量7.18万余吨;生猪产业持续壮大,连续17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为稳产保供筑牢坚实根基。

乡风文明绘就和美“画卷”

冬日的李子村,一幅悠然图景徐徐展开:清澈河水绕村流淌,文化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金鸡书屋里村民手捧书籍静静阅读,绿树掩映的木质长椅上,几位老人正闲话家常。

近年来,黔江以该村为缩影,持续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常态化开展丰收节、送文化下乡、农技进田间地头等活动,让村民从“田间劳动者”变身“文体活动主角”,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圈舍改造、厕所革命、污水革命,配齐垃圾收运设施,30个乡镇街道水、电、气接通率100%。同时,大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肉牛养殖——牧草种植——秸秆利用的种养循环模式,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动农业从“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

此外,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以党建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广泛开展“六讲、六进”活动与非遗传习点建设,引导村民自觉“讲文明、树新风”。如今,乡风文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让黔江的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深厚“气质”。

产业升级激活发展“引擎”

眼下,黔江产业升级的“引擎”正加速运转:石会镇20万头生猪保育场已顺利投用,蓬东乡麻田村首个75万羽蛋鸡养殖场开工建设,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车间进入生产试验阶段,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黔江同样动作频频:制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培育引进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持续领跑渝东南。2025年1月至9月,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同比增长7.04%。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富民。黔江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村集体经济活力迸发,今年以来,21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152.22万元,其中113个村居突破10万元。下一步,黔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及中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守住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深入实施“1312”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持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让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记者 徐朝政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