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壳地“流”出山茶油

日期:2025-02-05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啷个都想不到,以前连农作物都不上收的石壳地,竟能结出茶果,产出好茶油!”1月26日,黔江区中塘镇胜利村的油茶基地,在水泥坝上摊晒油茶果的村民王会说。

荒山披绿,茶果流油。这里以前靠天吃饭的村民,共同见证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出现的奇迹。

胜利村的油茶基地集中在八九组,基地海拔在900米以上,属于二高山地带。山上土地贫瘠、山高坡陡,是当地典型的广种薄收的石壳地,因此导致村里大面积土地撂荒。这里在夏季要是几天不下雨,农作物的叶片就开始打卷;若遇暴雨,存留在石壳上面的一层薄土连同农作物,就被冲洗到山下的溪谷中,山坡上就剩下光秃秃一片。用“穷山恶水”形容这里的地壳地貌,一点也不夸张。

“要不是村里有能干的年轻人带头,想改变这里的面貌确实艰难。”王会口中能干的年轻人,就是村里的黄宁。

据了解,黄宁是该村8组村民,也是村里外出打拼的成功人士。手上有了积蓄的他,也有了回到家乡创业的想法。2015年12月,黄宁回到村里,将八九组40余户村民撂荒多年的1200余亩老茶山流转过来,先后从湖南、安徽、广西引进不同系列的油茶品种进行试种植。种植成功后,2018年,黄宁又流转八九组80余户村民的撂荒地2300余亩,成功打造胜利村高山油茶基地。如今,这处油茶基地,已成为中塘镇乡村振兴的一个观光产业,全年解决村里20余人务工。

油茶基地建成后,中塘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区级相关部门接通基地的电源,修建和硬化进基地的水泥路5.7公里、山坪塘5口,并为进出基地的水泥公路安装了防护栏。

“进油茶基地的公路硬化后,在每年冬季茶花盛开时,山上白茫茫一片,城区市民陆续前往打卡拍照。”黄宁说,随着游客的到来,山上开始出现了蓬勃生机。

2023年,黄宁的油茶正式投产,在当地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将集镇附近7000余平方米的老粮站,建成茶油加工厂。当年实现茶油产值400余万元,茶油厂解决附近30余村民上班。去年油茶基地因受干旱的影响,采摘鲜果500余吨,预计茶油产值可达到600万元。

中塘镇党委书记谭春柏说,返乡村民黄宁,回到家乡发展油茶产业,不仅让家乡3000多亩撂荒的石壳地披上绿装,变成一片片“流”出茶油的“油田”。他还通过种植油茶,保住山上的水土流失,改变了家乡穷山恶水的落后面貌,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特别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他种植的油茶,在中塘镇继脆红李、猕猴桃、茶叶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又新增一个响当当的山地特色品牌。 (记者 李诗素)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