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石头缝里“长”出绿色产业
向“石漠化”宣战荒山变桑田
黔江石头缝里“长”出绿色产业
阿蓬江畔,曾经荒芜的石漠化土地上,如今一片葱郁桑园迎风摇曳。一颗颗蚕茧在流水中完成蜕变,化作缕缕生丝,织出一条连接山与海、生态与致富的新“丝”路。
站在黔江区阿蓬江镇的观景台上,碧波荡漾的江水与两岸葱郁的桑园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因石漠化导致基岩裸露度高达60%。
近日,黔江高新区一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地烘烤、蒸煮、分拣从乡镇收购来的秋蚕茧。这些蚕茧即将经过多道工序,变成精美的丝绸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石漠化治理的蚕桑奇迹
黔江区属喀斯特地貌,是全国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2011年,黔江区被列为重庆市新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县。
面对这片“土地癌症”,当地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发现桑树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于是创造性地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
采用“客土回填+桑树固土”模式,黔江区在石漠化地里的石缝间栽植桑树,让荒山石头缝里“长”出了绿色产业。
经过10多年的努力,黔江区已在石漠化地里栽植桑树9.5万亩,成为重庆第一大蚕桑种植基地。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单位面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养蚕后的3000多元。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奇迹
黔江区抓住“桑”机,延伸蚕桑产业链,围绕茧丝绸和蚕桑生物两大产业集群,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建起丝绸工业园。
在黔江区高新区一丝绸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烘烤、蒸煮、复摇生丝等工序。这些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来的蚕茧,经过加工后变成精美的丝绸产品,销往海内外。
黔江区已经形成了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近3年创汇超过4000万美元,蚕桑产业成为当地助农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2024年,黔江区蚕茧产量达到8万多担,蚕农综合收入达10亿元,蚕茧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重庆市第一。
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黔江区的石漠化治理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创造了生态奇迹。以“添绿、护绿、活绿”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两山”转化新路径。2025年1至4月,黔江全区空气优良天数达111天,排名重庆市重点区域第一。
在武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活动影像,印证了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黔江区还创新实施“河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2024年通过地票交易实现生态补偿收入10.5亿元。这些措施共同守护了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让石漠化土地真正实现了“披绿生金”。
石头地蝶变“摇钱树”
阿蓬江镇一位王姓蚕农亲身经历了这场变化。他家的20亩桑园已进入了丰产期。他感慨道:“以前这地方石头比土多,种啥都长不好。现在桑树成了‘摇钱树’,去年收入超过8万元。”
在邻鄂镇松林村,曾经的采矿废弃地通过“边坡复绿+经果林种植”模式,如今已变成300亩脆李基地,年产值达200万元。
濯水古镇的土家族老板娘黄美玲也享受到了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她的民宿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她说:“现在游客不仅来看风景,更来体验我们的绿色生活。”
如今黔江区的蚕桑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更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产业。
黔江用“添绿”修复生态底色,用“护绿”坚守发展底线,用“活绿”激活资源价值。这颗武陵山区的生态明珠,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谭登帆)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