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三级贯通”机制显高效基层创新治理解急难 ——记黔江区城东街道数字治理实践

日期:2025-09-17

一棵严重倾斜、根系裸露的泡桐树,斜插在黔江区城东街道光明隧道通往状元府的道路旁。树下停满车辆,头顶是电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若在以往,这样一棵树的命运,很可能要经历网格员报备、街道去函、多方协调、部门审批、现场勘查、最终施工的漫长流程。“没五天走不完。”街道一位老同志说。

而这一次,从发现到清除,只用了24小时。

其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基层智治平台”和它所带来的“三级贯通”机制——网格员、街道、区级部门之间,实现数据直达、责任到人、流程闭环。

“树要倒了!”

网格员的第一道哨声

8月13日上午11点41分,城东街道官坝社区网格员石骄华在日常巡查中停下脚步。

她面前的泡桐树倾斜超过30度,根部土壤明显松动。“一旦下雨刮风,树一倒,车、人、电线都跑不掉。”

她没有打电话、跑社区,而是直接打开手机上的“基层智治平台”应用,拍照、描述、定位、提交——一键上报。

“就像给街道装了一双‘云眼睛’。”石骄华说。

街道“大脑”精准派单

传统流程被打破了

几乎同时,城东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大屏弹出了这条信息。

值班人员迅速定位事发地属于“城投集团已征用地范围”,直接通过平台将任务派至区国资委——再由国资委指派城投集团处置。

“以前是要我们一个个打电话找对接人,现在系统直接推送至责任单位。”指挥室负责人说。

流程从“人跑”变成“数据跑”,从“层层传达”变为“点对点直达”。

24小时

一棵树的“数字生命轨迹”

13日11:41:网格员上报。

13日12:10:街道研判并转派至区国资委。

13日14:30:城投集团下属博通公司技术人员现场勘查。

14日清晨:作业队伍入场设置警戒、分段切割。

14日11:44:平台收到反馈:“排危完成”。

从发现到解决,展现了基层智治平台“网格—街道—区级部门”三级贯通机制的高效运作。整个过程在系统中实时留痕、图文并茂。责任单位、处理进度、完成效果,全部透明可溯。

从“树”到“数”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响应效率

这已不是个例。

自今年6月以来,城东街道通过该平台累计处理46件民生事项,平均处理时间从原来的3-5天压缩至1-2天。

高效运转的智治平台背后,是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持续的能力建设。城东街道成立基层智治平台领导小组,明确专人统筹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在基层的落地实施。通过开展“141”基层智治体系专题学习、业务培训及应急演练7场次,并组织前往优秀单位参观学习2次,街道不断夯实平台的运作基础和人员的专业素养。

“本质是治理模式的转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是靠人跑腿、靠脸熟、靠电话催——现在靠系统派单、靠数据说话、靠机制闭环。”

“昨天看树要倒,今天就已经锯走了!”附近居民感叹。

他们不一定知道背后是哪个平台、哪级系统,但他们看得见改变:树没了,路通了,心踏实了。

而这,或许才是数字治理最真实的回响。(记者 黄英 )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