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金溪镇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日期:2025-11-10

深秋的金溪镇,群山叠翠间藏着丰收的密码:枞树林下,天麻籽圆润饱满静待成熟;桑园深处,蚕农正在套种经济作物;田垄之上,饱满的百合化身“金宝贝”……近年来,黔江区金溪镇立足山区生态优势,深耕林下天麻、蚕桑、百合等特色产业,精细耕耘“一亩三分地”,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产出“金银”。

林下藏“珍”

天麻撑开致富伞

“嘘,轻点!天麻宝宝还在泥土里睡觉呢。”在望岭村2组海拔近1000米的山坡上,种植户谢云书小心翼翼地拨开枞树林下的腐殖土,一颗颗色泽鲜亮、如同珍珠串联的天麻籽映入眼帘。这片3000平方米的林下天麻基地,是他花费40余万元打造的“生态银行”。

今年5月,谢云书将天麻种子播撒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山林中。“这里海拔高、森林覆盖率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就是天麻生长的‘天然庇护所’。”谢云书介绍,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他曾专程前往大凉山、湖北宜昌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选定老家的山坡发展林下天麻。据测算,这里每平方米可产天麻8-10公斤,3000平方米基地总产量预计达2万公斤,明年8月成熟上市后,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万元。另外,基地发展过程中,最多时曾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

“明年要是效益好,我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谢云书信心满满地说。

金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天麻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下一步会加强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桑园吐“丝”

蚕桑织就增收网

“采桑叶,一天能挣300多块;做点工每天也有100多块,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在谭勇的蚕桑基地里,60多岁的脱贫户梁安碧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这个让她顾家、挣钱两不误的基地,今年迎来了丰收。

作为金溪镇的蚕桑种植大户,谭勇从2018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今年栽种蚕桑100余亩,产茧140担,毛收入达37万元。农忙时节,他的基地会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脱贫户就有6户。“看着乡亲们能通过养蚕增收,我心里比自己挣钱还高兴。”谭勇说。

谭勇的丰收并非个例。今年以来,金溪镇持续做优3800亩在地桑园管理,完成286亩低效桑园改造,全年产茧2724.42担,同比增长19.56%;张平单产40.75公斤,同比增长11.19%,全年新增蚕茧444担。为提升桑园效益,该镇通过补植补栽、套种蔬菜等方式,让曾经闲置的桑园亩均效益翻了一番。

“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效益先导,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推动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金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田垄结“金”

百合领衔产业旺

“你看这百合片,饱满莹润,香味清新,都是咱自己种的好品种!”在望岭村4组的百合基地,种植户马长海捧着晒干的百合片,脸上满是喜悦。从2019年开始种植百合以来,他的种植规模已达70亩,今年收获百合70多吨,总产值超过200万元。一颗颗带着泥土清香的“土疙瘩”,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金宝贝”。

马长海的百合基地常年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让大家年均增收2万余元。“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一位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说。除了直接带动就业,百合产业还涵盖土地流转、运输、日常管护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增收产业链。

百合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金溪镇特色种植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种植中药材431亩,产量134吨,完成全年任务的60%;种植瓜果43亩,产量96吨;种植蔬菜3400亩,产量5382吨……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该镇完善“强村公司带农民强集体”增收机制,计划以示范园带动散户种植,推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和“保底收购”模式。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探索特色农业与林下经济立体发展模式,让更多‘山林精灵’走出大山,既守护好绿水青山,又蹚出生态富民的好路子。”金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金溪镇将绘就更加绚烂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记者 徐朝政)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