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全域整治” 重塑石会沃野新图

日期:2025-11-10

零散的耕地、闲置的宅基地和荒芜的边坡,如何在“全域整治”这一支笔下,被整合规划,变身成为连片的特色农业园和雅致的乡村会客厅?

近期以来,在黔江区石会镇,一场围绕“田、水、路、林、村”的全要素整体谋划正在推进。该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对涵盖黎明社区、青山村、高峰村在内的4654.73公顷土地进行系统重塑,旨在突破乡村发展的瓶颈。

规划先行

一张蓝图激活沉睡资源

石会镇首先摒弃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模式,确立了“全域整治+”的系统工程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张统一的蓝图,将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与激活。

项目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实施范围内,耕地虽占684.03公顷,但布局零星分散;同时,农村宅基地有65.24公顷,其中闲置率高达8.29%,这些都被视为“沉睡的资源”。

规划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通过国土整治、林耕置换等方式,计划调入耕地19.73公顷,以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同时,为保障生态和产业空间,调出耕地12.37公顷。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黎明社区一个仅177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在规划中不再是被荒废的角落。经过精心设计,它被改造为集文化石墙、休闲亭、观景台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成为了村民休闲和展示乡村文化的新窗口。

精准施策

三大空间的同步重塑

整治措施紧紧围绕“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空间展开,体现了系统性改革的思路。

在生产空间上,核心举措是推进53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黎明社区4000亩,青山村1350亩),以此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小田变大田”。同时,通过林耕置换,将生态保护红线内9.85公顷陡坡耕地进行生态退耕,并开发复垦9.81公顷低效林园地和9.91公顷零星林地,实现了“产业集中、生态连通”的双重目标。

在生态空间上,项目着力于修复与提升。包括治理2公里的小流域(麻堰溪、干溪沟段),修复100.05公顷的人工林退化区域,并沿土家十三寨段建设16公里的生态廊道,种植三角梅、黄金菊等植被,筑牢生态底色。

在生活空间上,重点在于补短板和盘活存量。项目计划新建18公里入户及产业道路,以打通发展的“毛细血管”。同时,通过整理闲置建设用地,盘活0.18公顷,并复垦2.03公顷农村建设用地,为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腾出新的空间。

资金与效益

为整治注入活水与动能

如此宏大的工程,资金保障是关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该项目投放了超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目前首笔资金已精准到位。这笔政策性金融的“活水”,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基础。

在推进机制上,石会镇推行“三方议事”机制(人大代表、部门、群众)和“三张清单”制度(需求、技术、责任清单),确保整治工作从“政府想干”变为“群众要干”,凝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据效益分析,该项目总投资11144.59万元,统筹了16个子项目。预计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修复人工林100公顷、治理河道2公里)和社会效益(改造道路18公里、完成1055户人居微改造)。在经济上,项目能带来收益,真正让土地整治的成果惠及于民。

石会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对土地物理形态的重新规划,更是一场深刻的乡村发展理念变革。它证明了,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精准施策,沉睡的土地资源能够被唤醒,成为绘制乡村振兴“新画卷”的最有力的画笔。(记者 谭登帆)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