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镇“医养互助”破解民生难题
11月19日清晨,武陵山区的晨雾还笼罩着沉睡的村庄,71岁的杨素仙老人轻手轻脚地为卧床多年的老伴掖好被角,挑起头天晚上就准备好的两筐蔬菜,踏着露水走向十五里外的石家集镇。这一天是赶集日,她不但能到集镇上卖出几十元的蔬菜,还能在镇养老服务中心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包面,在温暖的屋子里歇歇走疼了的双脚。
就在杨素仙老人蹒跚赶路的同时,石家镇卫生院渗坝分院的医生张永红也早早来到了诊室。他仔细擦拭着新添置的彩超机,整理着病历本,准备迎接一大早就会赶来看病的乡亲们。“自从今年5月分院开诊以来,我们这里就成了石家镇辖区周边三个村子的健康驿站。”张永红说这话时,已有老人拄着拐杖来到门口。
乡村“微医院”破解山区就医难
渗坝片区的就医难,曾是压在群众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这里离镇上15公里,山路崎岖,客运车辆停运后,没车的老百姓看病要么步行三四个小时,要么就花钱包车,一个来回近100元。”石家镇卫生院院长邹小松还记得,有一次,清塘村一位老人突发急病,因为等不到车,家人只能用竹椅抬着老人往镇卫生院赶,“等到了卫生院,老人的病情已经耽误了。”
转机始于2024年初。在区卫健委和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总投资30万元的渗坝分院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那些日子里,周边的村民每天都能看到施工队忙碌的身影,老人们常常聚在工地外围观,眼里满是期待。
2024年5月10日,是渗坝片区群众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一大早,村民们自发来到分院门口,看着“石家镇卫生院渗坝分院”揭牌。鞭炮声中,几位老人悄悄抹起了眼泪。“以后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了!”渗坝村的王大爷激动地说。
如今走进渗坝分院,整洁的诊室、崭新的设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处处彰显着这个乡村医疗点的蜕变。中医康复科的8张床位常常满员,内科住院部的6张床位也总是住满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开诊当天,我们就收到了老百姓自发送来的三面锦旗。”邹小松指着一面写着“惠民工程暖人心”的锦旗说,“这是清塘村全体村民送的,虽然字不算工整,但这份情义比什么都珍贵。”
一份“暖心餐”焐热的不只是胃
每逢赶集日,石家镇养老服务中心便成为全镇最温暖的地方。
清晨六点半,社工周芹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检查了厨房准备的包面、绿豆粉、泡粑等食材,又把棋牌室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最后在取暖器旁,特意为几位怕冷的老人准备了几把椅子。
“李爷爷牙口不好,面条要煮软些;张奶奶有高血压,要少放盐;王婆婆最近腿脚不便,把她的座位安排在靠门口的地方……”周芹对每位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她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
十点钟刚过,杨素仙老人卖完菜来到了中心。周芹连忙迎上去,接过老人的背篓,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包面。“慢点吃,锅里还有。”看着老人冻得通红,周芹忍不住捂了捂老人冰冷的手。
“有时候,一碗包面比什么良药都管用。”杨素仙老人说,每次赶完远路,坐在这里吃碗热食,和乡亲们聊聊天,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这里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有家的味道。”
11点左右,79岁的李元沛老人也赶到了。她家住10公里外的山上,每次赶集都要天不亮就出发。“以前最愁的就是中午这顿饭,舍不得下馆子,自带干粮又冷又硬。现在好了,这里有热饭热菜,还有老姐妹说说话。”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份温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18岁的智力残疾小伙石天佑,每逢赶集日也会在监护人的陪同下来到这里。虽然言语表达不便,但他每次都会用灿烂的笑容回应周芹的问候。“这里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大家都把他当成家里的一员。”周芹说。
这个8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607位注册老人的“第二个家”。从今年年初到11月20日,这里已开展助餐服务65场,服务老人2111人次。
真情守护托起幸福“夕阳红”
在石家镇,关爱老人不仅是一餐饭、一次诊疗,更是一个完整的温情体系。
每月一次的健康融合活动,是石家镇养老服务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家家乐乐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镇政府干部、卫生院医生、派出所民警和社区志愿者齐聚一堂,带领老人们做手工、玩游戏、开展文娱活动。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饱穿暖,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乐趣。”负责组织活动的社工介绍说,最近一次活动中,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第一次主动上台唱歌,那一刻,全场都为之动容。
石家镇敬老院的16位老人,同样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院里不仅配备了3名专职服务人员,还经常迎来镇政府和学校的志愿者。去年重阳节,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80岁的刘爷爷激动地说:“这些娃娃就像自己的孙儿孙女一样亲。”
更令人欣慰的是,石家镇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民生保障网络。全镇326户688人享受城乡低保,61户210人被评定为低保边缘户,69名特困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同时,155名农村留守儿童落实了监护制度,390户残疾人家庭获得了专项帮扶。
“民生工作就是要做得细、做得实、做得暖。”石家镇党委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层层梯田上。渗坝分院的张永红医生送走了最后一位病人,开始整理当天的病历;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周芹打扫完卫生,在记录本上写下下个赶场天的采购计划;杨素仙老人也回到了家中,正在为卧床的老伴讲述今天在集镇的见闻……
在这个偏远的山乡,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微医院”里传来的关切问候,“暖心餐”里升腾的人间烟火,共同编织成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这画卷里,有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有基层干部的辛勤付出,更有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正如杨素仙老人所说:“活了七十多年,现在是最暖心的日子。这日子,有盼头!”(记者 谭登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