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141”体系赋能基层“耳聪目明” 预警算法实现风险“先知先觉”

日期:2025-11-24

今年以来,黔江区阿蓬江镇积极探索“141”基层智治体系在实战中的应用,聚焦群众身边的高频治理难题,成功将垃圾满溢、烟感报警以及河道水位和漂浮物监测等预警算法模块集成至“141”基层智治平台,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敏锐感知、精准研判和快速处置,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算法预警“闻风而动”

垃圾治理告别“跑冒滴漏”

过去,集镇区域和部分人口集中村的垃圾清运主要依赖固定路线与人工巡查,垃圾爆桶、堆积散落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顽疾”。如今,借助部署在关键点位的监控探头和AI图像识别算法,系统能自动识别垃圾桶满溢状态。一旦触发预警,平台立即生成事件工单,自动派发至对应网格员与环卫工人。

“以前这点的垃圾桶,特别是周末,经常满出来,味道大,看着也糟心。”家住两河社区的居民杨大姐说,“现在不一样了,基本一个桶快满了,还没等打电话,收拾的车辆没一会儿就来了,真是神速!”

日前,系统于上午9:02识别到麒麟路1号点位垃圾桶满溢,9:05预警信息已送达社区网格员喻正波和环卫调度员。喻正波现场确认后,环卫作业车辆根据平台优化后的路线,于9:30抵达并完成清运,全程不到30分钟。自该算法运行以来,优化调整4条垃圾清运路线,全镇垃圾满溢投诉明显下降,收运效率大大提升。

风险感知“防于未‘燃’”

垃圾站点实现“防火前移”

为消除垃圾集中堆放点因易燃垃圾堆积、烟头误投等可能引发的火灾隐患,阿蓬江镇创新性地在重点区域、人流密集处的垃圾收集站试点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装置,并全面接入“141”智治平台。当装置监测到垃圾桶内或周边出现异常烟雾时,即刻现场报警,并同步向平台、属地网格员及环卫安全员发送实时预警信息,构筑起“人防+技防”的消防安全双重防线。

“谁能想到垃圾桶也会冒烟呢?多亏了这个‘电子鼻’,闻得到我们看不见的危险!”提及前不久的垃圾桶冒烟事件,两河社区保洁员陆万联感慨。

近日午后,系统平台突然收到位于麒麟路人行步道旁的垃圾分类亭发出的烟感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社区网格员陈人华和环卫站安全员李磊。两人火速赶往现场,在垃圾桶内发现了正在燃烧的杂物,随即使用配备的灭火器材迅速处置,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因垃圾燃烧引发的火灾。自该装置试点运行以来,已累计处置类似垃圾桶内冒烟预警2起,有效将火灾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保障了公共安全。

水域监测“明察秋毫”

河道管护迈向“立体智能”

阿蓬江镇域水系发达,河道巡查耗时费力,对水位突变、漂浮物聚集等问题难以做到全天候及时发现。通过在关键河段布设水位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并加载河道漂浮物识别算法,“141”平台构建起立体化水域监测网络。

“现在下大雨,心里踏实多了。”住在岸边的社区网格员陈广表示,“以前晚上涨水,只能靠人盯着,不安全也看不准。现在手机能第一时间收到提醒,立马通知附近农户转移。”

汛期某夜,阿蓬江集镇河段水位监测设备数据异常,平台发出蓝色预警,值班人员立即通知沿线村(社区)及河道管理员,提前做好防范。同时,系统识别到水上有较多漂浮物聚集,自动生成任务派发至清漂队,清漂队次日一早便精准前往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将多项预警算法深度嵌入“141”体系,阿蓬江镇初步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的转变,让基层治理更加耳聪目明,响应迅速,切实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通讯员 张润)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