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三管齐下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黔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课堂质量、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坚决向40分钟要质量,强化学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是强化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艺体课程,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体育、艺术课各4学时,严控艺体课程挤占现象。开展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1220人次,提升科学保教水平,加大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治理力度,确保小学起始年级实现零起点教学。二是注重师能提升。健全“国培、市培、区培、校本”四级培训体系,2021年分别开展国、市、区培训2405、196、3836人次。深化“1+N”集团化办学,组建12个教育集团,以1所城区优质学校(园)引领帮扶N所学校(园),以管理、科研、质量为核心,实现资源共享、研训联动、捆绑发展。依托“互联网+”环境,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搭建研训引领平台和交流展示平台,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在线研训、学科流动工作站等。组建5个初中学校联动教研片区,由各学校轮流承办联动教研活动,本年度共开展活动18次,600余名初中教师受益,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就“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评价学生、科研、教研”七项教学常规建立学校月检查、责任督学常态化督查、教科所视导督查的教学“七认真”督查制度,并纳入教师作风建设内容,不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截至8月31日,责任督学到校督导133人次,全覆盖督导学校61所,发现问题305个,纳入限时整改185个,发出整改通知书47份。
——创新课后服务,尽力满足学生教育需求。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和全面发展学习需求。一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1234” 课后服务机制,即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显两个转变(共性转变为个性、被动转变为主动),聚焦三个结合(基础+特色、基础+健康、基础+德育),做好四个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督导保障),全力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二是丰富特色课程。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增设“土家摆手舞” “南溪号子”“向式武术”“板凳龙”等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开展以红色诗文读、写、画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强多方协同。成立黔江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管理、多方参与”协同机制,全面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义务教育阶段54所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参与学生60450人,占比94.57%,参与教师4255人,占比89.98%。
——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强力规范办学行为。一是广泛宣传引导。通过政务公开平台发布《重庆市黔江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公告》,发放《“双减”工作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10万余份,通过融媒体、“黔江教育”官微、微信群、QQ群等向广大群众及家长进行宣传引导。二是加强联动协同。建立黔江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聚焦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在职教师组织或者参与培训、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侵害消费者权益等5个方面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截止8月底,全区开展联合执法27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摸排校外培训机构283所,开具整改通知书33份,约谈机构举办者8人次,取缔培训机构7所,列入黑名单机构2所,查处广告违法案件3起,核查处理群众举报问题线索2条。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签订《校外培训机构承诺书》,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专用账户制度,严格执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制度,发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搭建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