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02-01519
  • 主题分类 统计
  • 体裁分类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2002-03-06
  • 发布日期 2002-03-06
  • 文件标题 200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200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黔江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区建立等机遇,围绕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经济中心、3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强力实施“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克难奋进,锐意进取,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11.7%。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6.3:43.8:29.9调整为2001年的24.1:46:29.9,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 成,社会投资启动乏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困难较大;下岗职工较多,就业矛盾较为突 出等。

  一、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形势趋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4 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产值5.01亿元,下降0.9%;牧业产值3.08亿元,增长2.2%;林业产值0.73亿元,增长1.3%;渔业产 值0.12亿元,增长2.4%。加快实施优质烤烟、草食牲畜、经济林果、蚕桑等骨干基地建设的投入,收效良好。全年粮食总产量25.62万吨,比上年下降 3.1%;油料产量1.16万吨,下降22.8%;烤烟产量0.65万吨,下降21.4%,中上等烟比例达到80.6%;水果产量1.29万吨,增长 37.4%;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3.2万吨,增长2.3%;年内生猪出栏45.02万头,增长1.7%;猪肉产量2.93万吨,增长1.6%;新建桑园基 地2万亩,蚕茧产量138吨,增长48.4%。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优质农产品数量增加,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林业工作快速进展,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7.6:22.4调整为77.1:22.9。完成退耕还林草9000公顷。造林面积9267公顷,其中育苗333公顷。林牧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林业比重由上年的7.8%提高到8.2%,提高0.4个百分点;牧业比重由上年的33.7%提高到34.5%,提高0.8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0元,比上年增加105元,增长7.5%,是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高点。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57 元,比上年增加92元;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915元,减少36元;财产性收入49元,增收39元;转移性收入89元,增收10元。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 到1272元,比上年增加232元,增长22.3%。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1年全区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以调整产品结构和深化改革为中心,强化产销衔接,努力提高运行质量,生产保持增长态势。200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8.44亿元,增长14.5%;重工业实现产值3.27亿元,下降1.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7.91亿元,增长8.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前慢后快。全部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1-7月份生产不景气,一直呈下降态势,到8月份扭转下滑局面,实现增 长,以后工业生产速度逐月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轻工业产值6.59亿元,增长15.9%;重工 业产值2亿元,下降4.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实现产值6.34亿元,增长4.9%;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2.16亿元,增长 114.8%。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55 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1%,下降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5.2,下降41.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 3.12亿元, 增长5.4%;企业亏损面为25%,上升1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1%,下降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等经济 效益指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1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3亿元,比上年增长60.9%。

  三、固定资产投资

  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6%。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1.58亿元,增长130.7%;集体单位完成投资0.21亿元,增长34.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1.91亿元,增长71.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方面。全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33亿元,增长397.3%;房地产开发投资0.5亿元,增长126.7%。

  交通运输邮电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的亮点。2001年全区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额6.65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9.7%,比上年增加5.53亿元,增长4.93倍,是全年投资总量最大、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行业。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完成较好。渝怀铁路黔江段投资完成4.5亿元;黔彭公路改造完成投资1.5亿元,累计完成1.8亿元。各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争取国债资金和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争取落实国债资金1.32亿元,是1998年国家发行国债以来我区争取国债最多的一年。我区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 招商力度,拓展吸引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质量。全年签约协议项目40个,协议引进资金11.77亿元,实施项目29个,到位资金1.8亿 元。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总量下降。2001年,全区完成公路货运量356.7万吨,比上年下降7.1%;完成客运量854.2万人,比上年下降26.1%;货、客周转量分别为10090万吨公里和25759万人公里,分别下降8.1%和16.7%。

  邮电通讯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880 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859万元,增长102.6%;电信业务量完成6021万元,增长51.1%。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机总数达 35283部,增长39.9%,其中市内电话21372部,增长25.3%;农村电话13911部,增长70.3%。

  旅游产业较快发展。2001 年,我区依托多个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会展活动,进一步扩大黔江的知名度,拓宽了旅游市场,旅游收入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3万人次,比 上年增长15%,其中住宿设施接待9.7万人次,景区景点接待11.6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1759万元,增长19%,其中住宿设施接待旅游者实现营业 收入1461万元,景区景点综合收入284万元,旅行社营业收入14万元。

  五、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随着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陆续产生效应,消费品市场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73亿元,增长11.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6亿元,增长10.2%。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零售额0.62 亿元,下降20.3%;集体经济单位零售额0.18亿元,下降12.1%;私营经济零售额1.02亿元,增长15.7%;个体经济零售额5.26亿元,增 长16.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增长点,全年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8.49亿元,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91.4%,比重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按行业类型划分,餐饮业零售额0.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9亿元,增长10.1%;制造业零售额0.77亿元,增长9.5%;其他行业零售额2.24亿 元,增长12.6%。消费结构积极变化,全年服务性消费增长15%,商品性消费增长10%,分别比上年高6.3个和5.3个百分点。

  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增加。财政总收入3.61 亿元,比上年增收0.5亿元,增长16.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2亿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1.19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支出 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经常性支出3.38亿元,增长24.1 %;建设性支出1.86亿元,增长14.4 %。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57亿元,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13亿元,增加1.09亿元,增长4.9%。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57.9亿元,现金支出59.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56%,收支相抵后净投放现金1.38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646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1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085万元。保险赔付金额达1257万元,增长28%。其中财产险赔付787万元,人身险赔付470万元。

  七、教育

  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2001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74所,特殊教育(聋人)学校1所。

  加强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全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73人,在校学生1294人,专任教师192人。职业中学校招生404人,在校学生800人,专任教师58人。

  稳步发展初级基础教育。2001年,全区普通中学校在校学生2.38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增加0.03万人,高中在校生增加0.09万人。

  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扩大“普九”成果。小学招生1.03万人,毕业生0.83万人,在校学生5.1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13万人、0.06万人和0.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

  八、广播、电视、文化事业

  2001年末,全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站849座, 广播覆盖率为71%,电视覆盖率达79%。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8万册。新闻出版事业日益活跃,《黔江日报》报纸版面扩大,内容增加,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

  群众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1 年是黔江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年。举办了2001年元旦晚会、春节“万人狂欢”闹元宵广场文化活动、庆祝建党80周年“红色 歌谣”广场舞蹈、“路地携手”广场联欢文艺晚会、“七一”万人歌咏比赛;参与举办了渝鄂湘黔“西部之声”卫视直播迎春节晚会、重庆电视台20周年台庆电视 直播大型文艺晚会、武警重庆总队文工团赴黔军民联欢晚会;组织开展了职工艺术节、乡村青年艺术节和“六一”少儿素质展示、重庆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 活动。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区卫生机构76个,卫生技术人员1303人。其中医生486人,护师、护士181人。全区卫生机构年末拥有床位84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合计病床748张。全区现有村级医疗点33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926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40 次,开展了篮球、乒乓、拔河、中国象棋、围棋、桥牌、钓鱼、田径、武术、健身舞、信鸽、足球、羽毛球、保龄球等20多个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项目,参加 人数达5000余人次,有70个单位组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有30个单位主办体育健身活动,有60个单位主办、协办、赞助群体活动。

  学校体育健康发展。2001年,全区79所中小学适龄学生53077人参加体育达标测试,有52980人达标,达标率为95.2%。

  节假日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全年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24 次,参赛运动员超过1万人次。开展的节日活动主要有:2001年元旦城区中学生足球对抗赛、春节区直机关职工全民健身活动、“三.八”节“黔州宾馆杯”女 子保龄球个人赛、“五.一”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端午节濯水龙舟赛、国庆节职工篮球赛、重阳节“民政杯”老年运动会等。

  外出比赛成绩突出,输送运动员增多。我区输送的柔道选手杨素君获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柔道63公斤级个人冠军和女子柔道团体冠军,高建华获全国青年女子柔道锦标赛第二名;体校全年有75人参加市级柔道、跆拳道、举 重、田径、篮球5个项目的比赛,共获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12枚,四至八名19人,团体冠军3个;全年向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人,向集训队输送运 动员36人。通过外出比赛,既交流了技艺,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运动水平。

  十、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01 年我区环境监测结果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3.92,较上年下降0.87,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 16%、31%和21%;地表水:黔江河为重污染,阿蓬江为Ⅲ类,小南海为Ⅲ类;降水:酸雨频率7.9%;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61.5分贝,交 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70.5分贝,功能区噪声昼夜平均值为56.7分贝,分别比上年下降5.5分贝、3分贝和4分贝。

  环境整治取得实效。2001 年,我区环保部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城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受理环境信访84个,实施行政处罚67件。同时严把环保建设 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审批关,全年审批建设项目57个,竣工验收25个。城区污水处理厂已进入招投标阶段。垃圾处理场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推清”、“禁鸣”及“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经市上验收达标。全年改灶199 口,取缔炉具266个,减少用煤4000吨;检测机动车1322辆,其中治理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592辆;开展城区机动车禁鸣,查处机动车违章鸣号728 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入。黔江卷烟等工业企业投入570万元资金治理污染,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3.5平方公里,建立烟尘控制区4.3平方公里。

  十一、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1 年,国家从增加职工收入着手,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职工工资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 1383元,比上年增加187元,增长15.6%;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72台,比上年增加8台,其中彩电19台,增加 7台。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91亿元,增长15.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6.17亿元,增长13.2%;农村居民储蓄2.74亿元,增长21.4%。

  社会福利事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14个,拥有床位450张。

  十二、人 口

  200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3.75万户,总人口达49.34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1万人,增加0.2万人;农业人口43.03万人,增加0.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333人,死亡人口32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GDP、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年报年末户籍人口数。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