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31号提案的答复函
民建黔江区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建议》(第31号)收悉。经与区经济信息委、区民族宗教委、区商务委、区文联、峡谷城文旅集团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文旅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一是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全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城镇群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建设国家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不断促进全区干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完成黔江区产城景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积极对接争取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正式批复成立黔江区产城景融合发站观测站。
(二)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一是深入推进“旅游大区”建设,成功创建濯水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城市大峡谷、土家十三寨、爱莉丝庄园、神龟峡、水车坪、官村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1个5A+7个4A”的精品旅游景区集群,成功建成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包装,借势借力引进中信集团打造国内唯一、世界一流的三塘盖旅游康养度假区,概念性方案已审定,子项目沙塘路建设有序推进。三是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大型原创民族音乐歌舞诗剧《濯水谣》赴保加利亚参加第46届国际民俗文化节活动,诗集《诗和远方》获“全国土家族文学奖优秀专著奖”。创作的《幺妹住在十三寨》《向往黔江》等歌曲成为网红歌曲。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建成水车坪、濯水景区、土家十三寨等红色旅游景区3个。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2018年以来已开展200余场次。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在濯水景区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篝火晚会等活动,丰富游客文娱体验。四是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区的红色旅游产品进行精度、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逐步深化万涛故居、黔江红军革命纪念馆等场、馆、碑的建设,在加大图片展示的同时,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景观、影像等形式,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渲染效果,综合立体直观地展示红色革命历史,让人有“身在景中,似在境中”的体验感。五是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文旅品牌融合,着力将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中国第一鹊桥会婚恋交友活动、原创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两节一赛一会一剧”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
(三)深化文旅市场融合。一是完善景区配套商业布局。围绕濯水5A建设,着力打造了特色农副产品O2O展示体验中心,同时编制完善了濯水景区商业业态规划,并指导实施,着力打造灌水古镇特色美食一条街。优化特色产品集中展示区。在渝东南电商产业园及各旅游接待中心分别建设了特色农副产品集中展示销售区。以我区网销品牌“山韵黔江“和近50个网销商品品牌为主,进一步丰富了展区产品,基本实现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应有尽有。打造特色街区。以市级特色夜市街区民族风情、伴山金街为重点,引进培育特色餐饮业态,累计入驻以特色餐饮为主的商家200余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普及商品”二维码。以已经完成的网销产品溯源体系为基础,全面推广特色产品二维码,凡在景区展示销售的区内特色产品均推广产品二维码,游客通过二维码溯源,实现销售一件产品就完成一次推介、获得一处市场,实现了文化商贸旅游融合发展。二是支持旅游产品上网。积极营造网上营销氛围,提高网上营销效率,实现区内旅游产品全面上网,景区宣传线上线下全渠道同步推进,游客网上订单比例持续提升。组织旅游配套服务上网,通过组织餐饮住宿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全区1500余家餐饮住宿商家实现网上销售,农家乐上网率达到80%以上,网上订单增长20%以上。三是依托旅游景区资源,打造“善”文化研学基地,以践行“专业、品质、务实、创新”精神,着力在濯水景区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八善文化”(善誉;善眼;善馆;善人;善桥;善戏;善少;善食),为全区各中小学校和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红色教育、研学实践、远足探索等素质提升培训服务,让中小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感受研学主题,打牢信仰之基。
(四)提升文旅管理和服务。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将加快建设“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等作为专章予以规划,并包装策划了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二是强化文化挖掘打造。充分挖掘景区文化,对各景区导游词进行了优化,丰富民俗文化内容。创作拍摄的电影《幺妹住在十三寨》即将上映。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依托区内学校和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管理人员、讲解员分级分期专门培训,组织人员到全国红色景区学习,增长见识。吸收和培养一批红色旅游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推进红色旅游专家库的打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大学生等参与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建立红色旅游志愿者队伍,为讲好黔江红色故事做好人才储备。四是推进文旅融合服务机构融合。搭建集旅游企业交流、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景区展示、智慧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旅游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服务综合平台,综合发挥游客集散、商品展销、文化展示、过境消费等作用,打造开放式的旅游供应价值链。将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工程、黔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全区应急广播系统、濯水古镇智慧景区建设纳入了全区“智慧黔江”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予以推进。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先行区。一是深化文旅精品打造。启动城市大峡谷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关工作,争取纳入全市5A创建名录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相依”的城市峡谷风貌,着力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城在峡谷中、峡谷在城中”城市度假客厅。二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将濯水景区打造为“天理良心”文化传播基地和非遗小镇,将水车坪景区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唱响三塘盖“第一天梯”“第一天路”品牌,突出在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首位度、辨识度。高质量承办好中国原生民歌节,打响“两节一赛一会一剧”文化旅游节会品牌。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力争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重点在濯水景区建设“一馆一街一城一基地一家坊”(一个非遗展示馆、一条非遗商业街、一座非遗美食城、一个“四川荷叶”濯水景区传承基地、一个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家坊),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三是深化宣传营销协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实担当区域辐射联动作用,加强与武陵山区旅游联动,推进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发挥好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景区专业委员会职能,重点实施全媒体宣传推广、宣传资源整合、落地营销推广、节会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协作“五大行动”,不断发展壮大朋友圈,共同促进武陵山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武陵山区各区、市、县文旅合作,探索打造大武陵宣传营销品牌,推出武陵山区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国际市场,共同建设武陵山区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区域竞争力。
此复函已经庞一胜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领衔代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