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近年来,黔江区围绕加快打造200亿级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目标,在黔江的山间坡地高质量发展立体循环高效生态农业,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力。
一是因“市”利导,优化产业结构。秋风起,蟹脚痒,在黔江区太极镇大闸蟹养殖基地,鲜香味美的清水大闸蟹即将大量上市。这是近年来太极镇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展了500余亩生态特色水产养殖,既能实现产业主增收百姓就业,又能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近年来,黔江区积极推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发展趋势,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升级骨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潜力产业,加快打造“3+X”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版”。在全区巩固发展蚕桑、烤烟、生猪三大传统骨干产业,成为全国整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全国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并连续12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发展猕猴桃、脆红李等优质水果基地13.7万亩,发展青菜头、食用菌等优质蔬菜产业基地25万亩,大闸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基地2.63万亩以及林业种养殖基地10万亩,中药材6万余亩。
二是因“地”制宜,提高产业效益。在石会镇“国家蚕桑生物循环产业园”,全桑枝食用菌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特色产业。为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近年来,黔江区又探索出向立体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的路子,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效益最大化。
即立足山区资源禀赋,突出时间上错位布局、空间上立体协调,大力发展“桑+菜”“桑+禽”“果+菌”“稻+鳅”等立体循环高效农业,在全区建成高效立体农业示范基地15.26万亩,实现生态集约、良性循环。成立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抗优质生猪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加强技术指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积极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积极发挥品牌效应。
三是因“需”延链,扩大产业集群。为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质增效,黔江区依托渝东南首个百亿级特色工业园区,背靠食品加工、纺织、环保、新材料四大产业园和茧丝绸全产业链集群,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家,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52.85亿元。
同时,放大黔江“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品牌优势,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民族民俗风情型等特色乡村旅游。目前,黔江区已建成冯家寨子社区、白土三塘盖、小南海十三寨、水市水市社区、石会中元村等一批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近三年乡村旅游收入近1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体系、商贸流通体系、电商服务体系相继完善,农产品联电商、联加工企业、联超市、联专业合作社“四联”模式全面推开,黔江流通行业也得到提速增效。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