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城南街道>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城南街道>动态

满地都是“致富宝” 金凉坡变“金满坡”

日期:2020-09-09

昔日的金凉坡,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刀耕火种几十年都没有挖到“金”。

现在的金凉坡,变成一片花椒林,林下有数千只土鸡追逐觅食。这里经常有游客驾车进山购买花椒、土鸡和土鸡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使金凉坡披上绿装,还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终于见到了金山银山,金凉坡也成了“金满坡”。

多年荒山披绿装

金凉坡位于黔江区城南街道香水社区三组的袁家盖上,海拔840余米。白露之后,上面穿衣服就不敢 “露”了,尤其是每日早晚时分,还要穿两件衣服方可出门。

“以前这一片基本是荒山,2017年,返乡农民工袁礼银回到社区打造林下种养基地。使多年的荒山披绿,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城南街道分管相关工作的负责人介绍。

整个袁家盖为一个居民小组,共居住有62户居民。以前这里不通公路,成为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山上的居民走到原青杠集镇,要走1个多小时。

“公路不通,山上没有经济产业支撑,居民只能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养家糊口。”袁礼银说,虽然是居住在城郊,在10年前,居民喂的肥猪都卖不出去,山上的青壮年劳力,全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袁礼银以前就是长期在外务工,随着黔江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一条扶贫公路修到山顶,让袁家盖上的居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7年,袁礼银通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的劝返,回到袁家盖上,在一个小地名叫金凉坡的地方,流转社区3组居民150亩荒地种植青花椒,利用林下套养土鸡,不仅为自己带来好的效益,还带动更多家庭脱贫增收。

金凉坡成“金满坡”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五颜六色的土鸡,在花椒林下追逐觅食,不时引颈鸣唱,为高盖上带来蓬勃生机。

“自公路修通后,高盖上自然离城区就更‘近’了,开车到盖上不到10分钟。”袁礼银说,每到夏天,城区有不少人到盖上乘凉玩耍。

春天,地里的花椒树开始长出绿叶,金凉坡漫山遍野绿油油一片。进入初夏,花椒树上长出一簇簇绿色籽粒,开始散发出一股椒麻的清香味。

“这些土地种红苕苞谷,没得多大收成,除开种子和肥料钱,连‘活路钱’都赚不回来。”在基地务工的居民袁义武说,加上土地离家比较远,他是土地下户后耕种了几年就荒了。

袁礼银回乡改变了土地经营模式,种植青花椒,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让这片沉睡多年的土地,创造出新的价值。

“花椒一般在4年才正式投产,花椒没有收入时,我在基地养殖土鸡和野山鸡,第一年就有12万元收入。”这些收入可用于支付农户的土地租金和请人的工资。

2019年5月,袁礼银成立了“黔江区金凉坡种养植股份合作社”。他种植的花椒也于2019年初投产,收入7万余元。今年的花椒收入20余万元,林下养殖的4000只土鸡和600只野山鸡,出售完大约可收入35万元。

种植青花椒,让袁礼银看到了眼前的金山银山。今年,袁礼银又流转1组、5组居民土地210亩种青花椒,计划4年后花椒增收30万元。

基地助居民脱贫

“种花椒的居民少,在我这里领鸡苗喂的农户较多。”袁礼银说,居住在盖上的建卡贫困户及残疾家庭养鸡,他不但负责提供鸡苗,还要负责技术指导,以及帮忙销售等,解决了这些家庭在养殖上的后顾之忧。

3组的建卡贫困户任大祥,因患脑溢血留下后遗症,一直没有脱贫。2019年春季,袁礼银为任大祥提供100只鸡苗,年底卖土鸡和土鸡蛋的收入达12000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居民袁义武肢体三等残疾,是社区的建卡贫困户,2018年春季,在袁礼银的股份合作社领养土鸡苗140只,当年卖土鸡和土鸡蛋的收入达到17000元,当年就超越了脱贫线。

“我们一家长期有2个人在袁礼银那里务工,一年断断续续地都要做1万多块工资!”肢体残疾的程方银说,如果袁礼银不回来建这个基地,他家就挣不到这笔收入。

通过袁礼银的带动,附近有10户居民通过养殖土鸡增收,最多的喂养200只,最少的有30只。

“目前,附近居民到花椒基地务工的要多些,尤其在采摘花椒的季节,每天基地有30人务工,平常锄草施肥的工人有6人以上。”袁礼银说,附近在2018年还没有脱贫的4户建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又回到土地上务工增收,兼喂养土鸡,提前实现了脱贫越线。 (记者 李诗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