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金溪镇>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金溪镇>动态

金溪镇:苦干实干巧干 “簸箕滩”蝶变“金银滩”

日期:2021-05-25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在清水、山坳两村拥有桑园200余亩,围绕‘桑+鸡’模式养殖土鸡,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带动50多个村民(贫困户)就近务工并实现增收。”近日,金溪镇养蚕大户田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田建的脱贫之路,只是黔江困难群众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用顽强的意志改变命运、用智慧的头脑开创明天的鲜活事例之一。作为全市十八个深度贫困镇之一的金溪镇,因为地势崎岖,土地贫瘠,被称为“簸箕滩”,曾是黔江经济发展的落后镇。近年来,金溪镇党委突出政治功能,切实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深化“一抓两促”,攻克深度贫困,金溪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基地、重庆市“三变”改革试点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示范镇。

筑牢思想根基

一直以来,金溪镇始终坚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脱贫攻坚放心上、扛肩上、抓手上。树立“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思维,科学谋划金溪镇深度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规划,以及巩固金溪镇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方案。

扛起政治责任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金溪镇向区委建议组建金溪镇深化脱贫攻坚执行指挥部,下设9个专项小组,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市区镇村整体联动的攻坚“指挥部”,严格落实“包干制”“指挥长”制,组建市区镇村四级扶贫“小分队”,建立驻村帮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和“盲区”。

打造善治乡村

坚持领导基层治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全面落实村(社区)“一肩挑”。严格落实村(社区)“两委”联席会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每月抽查暗访,建立负面清单,提升村级自理自治水平,打造善治乡村。加大党群共建力度,把群团工作放到脱贫攻坚大局中一体推进,成立“九三医疗专家工作站”,建立产业指导员与农户对口技术帮扶机制,培育创业带头人4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20余名,扶贫车间4个。

激发内生动力

要激发当地群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就需要团结动员群众。于是,金溪镇就开展“党员亮身份、带头兴乡村”行动,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参与“战疫”“战灾”“战贫”等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开展“三个故事”宣讲100余次,激发“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大力推广“渝快办”电子政务,转变群众办事方式。

建立长效机制

昔日的“簸箕滩”,经过众人多年苦干实干,蝶变成 “金银滩”。为了建立稳固的脱贫长效机制,金溪镇通过实践得出经验,因地制宜精选蚕桑主导产业,建成万亩山地现代蚕业基地,全面构建“蚕桑+N”产业格局,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和“桑+菜”“桑+鸡”等立体农业。成功培育“三金品牌”,打出脱贫致富“组合拳”。“金溪护工”举办护工培训班,带动稳定就业159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被服”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招录工人70余名,人均月收入3000元。“金溪农场”打通“山货出山”渠道,销售农产品3000余万元。同时,按照“村社一体、股份合作”的模式,成立5个农业股份合作社,开展“七权”同确,做好“三权分置”,实现全村集体经济成员和贫困户全覆盖,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00余万元。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金溪镇将持续壮大‘蚕桑+N’一主多辅产业格局,加倍珍惜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动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金溪镇党委书记李波说。 (记者 王道)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