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马喇镇>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马喇镇>动态

小小粑戳:土家人的“圆梦”印记

日期:2020-12-28

跟随时光的节奏,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土家山寨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在黔江区马喇镇印合村,明友珍一家忙着用祖传手艺赶制糍粑。院坝里铺满的印花糍粑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现出新鲜活力,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实现了逐梦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
  12月24日清晨,明友珍忙而不乱地催促着大伙儿干活。此时,炉火正旺,两个大木甑热气腾腾,糯米散发出的香味弥漫着整个院落。明友珍是当地有名的手工糍粑制作手艺人,她做出来的糍粑糯而不腻,且花色艳丽。
  糍粑形如圆月,粑戳印入吉祥,饱含着土家族团结和谐、幸福圆满的民族文化韵味,手工糍粑制作技艺也被列为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明友珍来说,祖传下来的不仅仅是一枚粑戳,而是一项制作技艺。三十年来,她虽然一直都在做手工糍粑,但只用于过节和喜事,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家庭因病、因学致贫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2013年,她家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帮扶干部因户施策,把手工制作糍粑作为她家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大山里的小镇每五天就会赶一次集,明友珍家的手工糍粑足不出镇就销售一空。尤其是年关将近,糍粑更是成了当地年货市场上的香饽饽。
  随着糍粑销售渠道越走越宽,明友珍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不仅在2014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她和丈夫莫红周还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建起了糍粑生产工坊,将手工糍粑作为文创产品进行打造,和当地村民一起从事糍粑制作实现稳定增收。
  印满喜庆和吉祥的糍粑,承载了非遗传承的责任,寄托着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黔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国、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当地依托手工糍粑、土陶、西兰卡普等10余项制作技艺打造非遗扶贫工坊,带动300余名建卡贫困户实现创业或就近就业稳定脱贫。
  通过“非遗+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一传承”走向“传承与文创结合”,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康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