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简介(2023年版)

【概况】:水田乡位于黔江区南部,东邻正阳街道、冯家街道,南接濯水镇、太极乡,西与金溪镇接壤,北与城南街道交界。乡政府驻水田社区1组,距离主城区19千米,距离新城行政中心(正阳)12千米,距正阳火车站8千米。耕地面积818公顷,林地面积18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

【建制沿革】:水田乡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建立于1953年。1941-1943年,水田乡属于第二指导区金溪乡管辖;1952年,水田乡属第六区金溪乡管辖;1952年1月,全乡成立了3个村:大塘村、水田村、枹桐村;1954年,水田乡属金溪区;1956年2月,水田乡属金溪区管辖;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水田乡(公社)属金溪区公所管辖;1962年,水田公社属金溪区公所管辖。1968年8月,水田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1983年11月,水田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水田乡人民政府”。1997年5月,水田乡归属黔江地区;2000年黔江建区;2002年11月,水田乡所辖9村调整为水田村、大塘村、石郎村、龙桥村4个村。

【行政区划】:辖区面积40平方千米,辖3个村、1个社区、28个村(居)民小组。截至2023年1月,户籍人口2390户、9021人。

【地理环境】:阐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交通等情况。水田乡处于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在地貌上属中山地区,整个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辖区内山峦起伏,大部分地区以中高山为主。境内主要高山有西部的烂池子,北部的岩口。全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最高海拔石郎村1229米,最底海拔龙桥村郑家坝68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740米。境内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等特点使得立体气候明显。一年四季分明,季节温差较大。

【经济发展】:坚持以建设“田园风情、清凉水田”为总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着力把水田建设成“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示范乡”。实现经济总量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7万元。提质发展羊肚菌基地、中高端大棚蔬菜133.33公顷,露天蔬菜种植233.33公顷,巩固和新发展蚕桑166.67公顷,集中连片发展脆红李200公顷,发展羊肚菌、蔬菜等间作、套作、轮作的亩产万元立体农业133.33公顷,全乡粮经比达2∶8。巩固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家,年产5万只肉兔养殖场1家,生猪存栏1.9万头,草食牲畜存栏1500头(只),家禽存栏3.2万羽。提升电商效益,发挥网上村庄、微商作用,委托重庆智锋道行公司对乡村旅游和15类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度和附加值,本地电商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社会发展】:脱贫攻坚。聚焦“三精准”。确定6名乡村两级扶贫信息员,加强扶贫信息管理。开展“两摸底”调查,及时排查脱贫监测户2户8人、边缘户4户14人。开展“六大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3个,已全面整改“清零”。严格执行贫困户动态识别标准和程序,全乡建卡贫困户270户911人,已脱贫269户907人,其中2019年18户71人脱贫,1户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6%,无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注重“三落实”。坚持“双组长”制,强化组织领导,全年召开党委会20余次研究部署脱贫工作。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83人,切实履行帮扶责任。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及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4名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84名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4万元,开展各类培训4期,培训贫困户239人次。设立建卡贫困户公益性岗位12个、生态护林员岗位30个,解决42名贫困户就业。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3户414万元,兑现信贷贴息7.5万元。强化“三保障”。全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入学率稳定在100%,全年落实建卡贫困户学生教育资助及生活补助156人次24.5万元。完成在家建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造升级龙桥村卫生室,加大“先诊疗、后付费”、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等政策宣传,全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兑现补助资金11.2万元,“精准脱贫保”购买率100%,贫困人口累计住院就医524人次,报销医疗费用215.3万元,门诊就医583人次,报销门诊费用4.4万元。对标对表整改。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的4个方面、12个问题、46项任务和国、市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7个方面、21项问题、53条任务,举一反三,全面完成整改。

文化建设。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栏、LED等有效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我们一起奔小康”等志愿服务活动50次,挖掘榜样人物和道德典型30余名。组织机关职工参加“颂歌献祖国·唱响新黔江”职工大合唱比赛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开展送文化下村演出20场、文体活动10场,全乡群众文体活动形成常态,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治理。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村(社区)建设,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完成3个村“星级调解室”建设,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近500人次,调处纠纷80余件,全年无民转治案件、民转刑案件、恶性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五有五无”社区创建、“和谐矿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劝导形成常态,交通纠违750多次,约谈企业负责人3次,整治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等风险隐患20余起,辖区内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影响安全稳定的事故发生。


微信

微博

部门街镇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