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五里镇>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五里镇>动态

胡家坝村探索党建带团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日期:2025-09-18

揭开“茶盖子”摆起“龙门阵”

胡家坝村探索党建带团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绿瓦白墙、稻田绵延,小河潺潺、炊烟袅袅。清晨的胡家坝村在青山环抱中苏醒,这个距离黔江城区30公里的村庄,正以党建“双融”行动为笔,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太阳缓缓升起,穿过灰千梁子的原始森林,洒在黔江区五里镇胡家坝村金黄的稻田上。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袅袅炊烟的生活气息。福家苑安置小区的居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村民们互相招呼着,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这里喝茶,摆摆龙门阵,听听政策,特别好!”近日,当地村民在“青村茶舍”里边喝茶边称赞。这个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市级示范点,正是胡家坝村“一红一青”党建带团建模式的生动实践。

组织扎根

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五里镇胡家坝村由原共和、桐元、白虎三个村于2002年合并组成,如今辖8个村民小组788户2865人。在这个面积10.5平方公里的村庄里,75名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政策宣传院坝会

村党组织构建起“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战斗堡垒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全力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并制定了胡家坝村五年发展规划。”村党组织负责人介绍。

深入田间调解纠纷

在胡家坝村,每个党员都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走访在农家院落,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党组织生活与群众生活水乳交融,真正实现了“群众生活在组织中,干部生活在群众中”。

产业兴旺

庭院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基层党组织冲锋在前,胡家坝村以“联合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着力构建以武陵黑猪、优质稻为主导的“一黑一白”产业格局。

抢收水稻

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种植优质水稻100亩,带动全村种植面积达1000亩,并力争实现全村武陵黑猪养殖500头。项目达产后,预计农业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每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村民老李看着自家院子里肥壮的武陵黑猪,算起了经济账:“村里提供技术指导,还帮我们找销路,现在养猪比以前省心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村集体的复合种植产业除草

胡家坝村背靠灰千原始森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让村民既鼓了钱袋子,又保住了好环境。

服务惠民

基础设施提升幸福指数

走进胡家坝村,一条条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一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夜归之路。

铺设饮水管网2万余米,整治河堤3公里,为788户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完成灌五线10千伏电力线路改造并投入使用,硬化产业路10公里、人行便道24公里,整治院坝3000平方米……近年来,五里镇胡家坝村以“一河一路”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持续完善全村基础设施。

与村民话家常(资料图片)

胡家坝村还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队,打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市级示范点“青村茶舍”,开展农民读书会、儿童趣味夏令营、政策宣传宣讲等多种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更优、生活更好,成为村民们的共同感受。

夕阳西下,胡家坝村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走在硬化后的人行便道上,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

参与手工制作

孩子们在新建的院坝里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前喝着茶聊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这里变为现实。

“近年来,我们利用‘一红一青’党建带团建模式,利用好‘青村茶舍’平台,让村民们说出了真心话,我们也收集到了需要的信息。同时,还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其他如党建活动、政策宣传、纠纷调解、就业咨询等,使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走得更近,组织凝聚力更强,产业发展更旺。”村党组织负责人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这就是我们梦想中的和美乡村。”(记者 谭登帆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