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一、公园位置
公园地处重庆东南部,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内,黔江区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8′46″~108°46′39″,北纬29°33′09″~29°43′21″。
二、范围、边界、面积
总面积104.57km2,分为小南海、后坝、八面山三个景区,属大型地质公园。其中,小南海景区面积59.04km2,以地震遗迹景观为主;后坝景区面积17.26km2,以人文景观为主;八面山景区面积28.27km2,以岩溶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东起小南海镇白家坝,沿黔江、湖北的行政边界延伸至西侧鸡公山,然后沿着碾房、茨竹溪、秦家溪、大溪河延伸至南侧周家湾,顺八面山陡崖崖脚延伸到黄土坪,经下桐麻园到白家坝形成封闭区域。
三、公园发展概况
1、1989年,四川省川府[1989]159号文批准小南海建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2、2001年2月,重庆市渝府〔2001〕21号文批准建立小南海省级自然保护区。
3、2001年2月,国家地震局中震函〔2001〕21号文批准建立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保护区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4、2002年9月,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批准建立小南海市级地质公园。同年,黔江区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编制重庆黔江小南海地质公园综合考察和总体规划,开始申报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5、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2004〕16号文批准小南海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四、公园性质
公园是一座以地震遗迹景观为主,岩溶地貌、江河山水风景、民族风情与文化胜迹等景观资源融为一体的综合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五、公园特色
公园特色为地震遗迹景观,公园的地震崩塌体(大、小垮岩)、滚石坝(海口大坝)、堰塞湖(小南海)、水下森林、淹没山峰(牛背岛、朝阳岛、老鹳坪岛)、断裂带(黔江断裂)、地表裂缝、山体变形迹象等保存完整,地震的各种地面破坏要素齐备,记录地震运动程序清晰,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地震遗址,美誉“世界罕见,中国唯一” 。
小南海堰塞湖:1856年6月10日黔江小南海与湖北咸丰交界处发生61/4级地震,巨大能量把山体震断、撕裂、抛射,堵塞东西流向的老窖溪,形成了小南海地震堙塞湖。湖面面积2.87km2,长约5000m,最宽900m,平均水深30m,最深60m,最大蓄水量达6700×104立方米。隐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小南海、汪大海、小叉塘、向家湾等地震堰塞湖中,小南海面积最大,各种地震遗迹保存最完整;地震堰塞湖淹没山峰形成牛背岛、朝阳岛、老鹳岛,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生存着各种珍稀动植物;湖底水下森林保存完好,传有神秘水下庄园;小南海是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形成了著名的“内八景,外八景,新十景”。小南海湖水翠绿清澈,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湖周乱石嶙峋、密林遍布,林立的巨石与平湖山水相得益彰,被喻为“深山明珠”、“人间仙境”。
海口大坝:地震时,箭子岭西段山体被劈裂并产生左旋错动,巨大能量把山体震断、撕裂,并抛射至一公里外,堆积成天然石坝。
海口大坝长约1170m,高约67.5m,底部宽1040m,体积达4500×104立方米,组成物质主要为志留系罗惹坪组砂岩、页岩、泥岩巨石,形状不规则,或卧或立,小的数吨,大的上万吨,人游其中,宛若置身于一巨大迷阵之中。海口大坝巨石耸立,形态狰狞的壮观景象,与盈盈湖水构成了小南海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大垮岩:大垮岩与小垮岩一大一小,一东一西,相互映衬。大垮岩岩性为志留系罗惹坪组粉砂岩、页岩,呈正三角形,底部宽约200m,高约120m,断面约5000m2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公园内最典型、规模最大的断崖绝壁。绝壁至今寸草未生,略呈紫红色,每当夕阳西照,宛若天边火烧云,一片通红,形成“轿顶赤壁”奇观;登临山顶俯瞰,危岩滚石,宛若迷阵,地震后的原始堆积地貌尽收眼底。
地震崩滑堆积体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风化剥蚀—震荡抛射—崩塌堆积—堵江成湖”4个阶段,岩体破坏形式为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状体,岩体破坏过程以崩塌为主,滑动为辅。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的最终形成是受地震构造运动及应力、岩体构造、地形地貌及地震波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小垮岩:小垮岩与大垮岩一大一小,一东一西,相互映衬。小垮岩岩性为志留系罗惹坪组粉砂岩、页岩,呈不规则形状,底部宽约80m,高约60m,断面面积约2000m2,寸草未生。是北西向的地震断层在志留系砂页岩一组北西向密集节理裂隙的基础上,地震作用产生山崩、滑坡形成的断崖绝壁。绝壁至今寸草未生,略呈紫红色,每当夕阳西照,宛若天边火烧云,一片通红,形成“轿顶赤壁”奇观;登临山顶俯瞰,危岩滚石,宛若迷阵,地震后的原始堆积地貌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