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政府预算公开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10-03502
  • 主题分类 财政
  • 体裁分类 财政预算、决算
  • 成文日期 2010-03-16
  • 发布日期 2010-03-16
  • 文件标题 关于重庆市黔江区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关于重庆市黔江区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重庆市黔江区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2月4日在重庆市黔江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重庆市黔江区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黔江区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区财政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统揽,围绕全区“强投资、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千方百计克服减收增支困难,完成了区二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任务,有力保障了各项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区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891万元,为年初预算51500万元的112.41%,较上年增收7735万元,增长15.42%;支出完成220178万元,较上年增加54762万元,增长33.11%。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8515万元,为年初预算23500万元的163.89%,较上年增收20334万元,增长111.84%;支出完成42842万元,较上年增加21676万元,增长102.41%。

  1.区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179万元,为年初预算44000万元的109.5%,超收417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8480万元的99.38%,较上年增收5660万元,增长13.31%,加上级补助收入16340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800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500万元、调入资金8万元、上年结转16283万元,收入总计232170万元。支出完成199037万元(含调整预算支出和上级专款),较上年增加51469万元,增长34.88%,加上解支出2526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3297万元,支出总计214860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7310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6565万元,净结余745万元。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8515万元,为年初预算23500万元的163.89%,较上年增收20334万元,增长111.84%,加上级补助收入7688万元、上年结转2602万元,收入总计48805万元。支出完成42691万元,较上年增加21942万元,增长105.75%,加上解支出2518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51万元、调出资金8万元,支出总计45368万元,年终滚存结余3437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3437万元。

  2.乡镇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712万元,较上年增收2075万元,增长27.17%。财政支出完成21292万元,较上年增加3027万元,增长16.57%。年终滚存结余2541万元。

  (二)2009年预算执行特点

  1.积极应对减收压力,收入三年翻一番半

  在区委的领导下,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出台大规模减税让利政策带来的减收压力,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6406万元,比2006年30389万元翻一番半。主要措施:一是层层落实征收任务,科学下达征收计划,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征管沟通机制,加强收入信息沟通,促进收入及时入库;三是完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征收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加强税源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增强收入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五是加强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和票据违法犯罪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2.乡财区管全面推进,基层财政激发活力

  加快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财区管乡用”。在2008年3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于2009年10月前完成了其余27个乡镇(街道)业务培训、设备购置、财务移交等工作,实现“乡财区管乡用”改革全覆盖。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运行近两年来,充分调动了乡镇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规范了乡镇税收秩序,缩小了乡镇间财力差距,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生猪、蚕桑、烤烟、“五在五心”等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发展。2009年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712万元,较上年增长27.17%,财政支出实现21292万元,较上年增长16.57%。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达到6万元,比全市乡镇人均财力高1.7万元。

  3.贯彻国发三号文件,获得上级更大支持

  全年向上争资争政策工作亮点纷呈。一是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增幅大,全年上级支持我区专项资金达80200万元,较上年增加19025万元,增长31.1%;二是获得财政部整合奖励资金550万元,是全市唯一获此奖励的区县;三是成为重庆市唯一获得财政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的区县,争取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四是市上调减我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上缴任务2000万元,大大减轻了我区企业负担,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政策的区县;五是争取市级对我区的政法保障经费补助2530万元,是前三年总和的3.2倍,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六是我区成功挤进全市10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区县行列,2009年—2011年每年获得1000万元小农水资金支持;七是2009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增长比例居全市第一;八是我区濯水三门居委被纳入全市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30个重点村之列;九是市财政豁免了我区世行贷款本息610万元;十是我区成为全市6个桑蚕保险试点区县之一。

  4.加大公共领域投入,民生支出比重过半

  全年民生支出145923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5.48%。一是投入资金36705万元,优先发展教育。及时足额兑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提高了5681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完成校舍建设5.04万平方米,建成新华小学、实验小学等8块塑胶运动场;对全区200余所学校实施“防雷”安全工程;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区9695名贫困住宿生享受到寄宿制生活资助,10779名中职学生享受中职教育资助;投入资金1300万元,职教中心顺利入驻新城区,实现当年招生4542人。二是投入资金6822万元,促进就业再就业。开展“送知识下乡”、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农家“三进”活动,完成就业培训9169人,农民工岗前培训1983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3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1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完成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2386人,减少贫困人口1.01万人。三是投入资金11535万元,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上水平。完成了6个街道镇乡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续建项目,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推进中心医院创三甲工作,“新农合”综合补偿率全市最高,继续执行农村独生子女奖励和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学费奖励政策,扩大计生免费施术范围,加大对甲流等疾病预防控制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四是投入资金13515万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中符合条件的8991人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1982年以来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困难遗留问题;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工作,新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566人,全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到2562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保障面处于全市中等水平。五是投入资金20594万元,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城西、阿蓬江、小南海、冯家等17个廉租房建设项目,2009年度中央新增廉租房投资项目总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可解决6500余户困难户和农民工住房问题。六是投入资金11800万元,及时兑现落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家电(汽摩)下乡、退耕还林、燃油、生猪等财政直补惠民政策。七是投入资金44952万元,促进公共服务上水平。实施了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设施项目;推进新城、职教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重庆黔江·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个,建成全民健身路径3条;加大公共安全保障力度,促进“平安黔江”建设,为全区街道镇乡共配备30辆安全监管车,加快基层“一庭两所”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

  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五在五心”工程

  投入资金14726万元,大力实施“五在五心”工程。一是投入资金3500万元,加快建设“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工程。全区生猪出栏74万头,生猪产能达到140万头;蚕茧产量达3万担,较上年增长60%,产茧量跃居全市第二;烤烟产量达18万担,较上年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较上年增长15.5%。二是投入资金6000万元,加快建设“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工程。改造康居农房4000户,完工2500户;建成了3座集镇水厂,实施了3个整乡和27个整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17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了40个村144个组的农网改造完善工程,解决了1.04万户3.6万人的用电问题;新建农村公路212公里,全区行政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66%。三是投入资金2600万元,加快建设“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广电惠民工程”,使1429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支持濯水、正阳、石会、沙坝4个文化站建设;实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1900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期。四是投入资金1506万元,加快建设“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工程。开展参合农民工异地就医报销试点工作,全区37万人参合,参合率达86.87%;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分类救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全区674名五保对象老有所养;开展了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区已有11万人申报参保。五是投入资金1120万元,加快建设“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工程。推进了“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建设;促进了以平安大院、平安道路为载体的平安创建活动和人民调解工作。

  6.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投入资金23300万元,城市建设提档提速,新增城区人口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2%,提高1.65个百分点。一是投入资金7800万元提升城市品质。围绕“新增新城区3平方公里”的目标,全面推进正阳大道、机场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老城危旧房改造6万平方米;加快中心医院外科大楼、蔬菜批发市场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完成了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城市总体设计;积极推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市级文明城区”、“市级卫生城区”创建和“宜居黔江”建设。二是投入资金14200万元,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推进城市、农村、通道、水系等绿化工程,建成1个垃圾处理场、9个垃圾中转站,关闭杉木桠水泥厂4台立窑生产线,扎实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环保行动。三是投入资金1300万元,加快推进以4个中心镇为重点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濯水古镇建成开街。

  7.加大提振经济投入,帮助企业及时“回暖”

  投入资金35178万元,促进我区经济企稳回升。一是投入资金24500万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好经济腾飞平台,实现了重啤等重点企业顺利投产。二是全面落实财政减税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让利企业5878万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推进全区“大招商”活动。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区,引进11家总部经济企业和17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企业。三是投入资金4400万元用于产业扶持。支持工业、商贸、旅游业发展,扎实推进“3511”发展战略和“2152”发展战略,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6户,总数达到60户。四是制定刺激我区工业企业走出困境的六条适应性政策,拨付贷款贴息资金400多万元,帮助10余个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8.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财政管理日臻完善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稳步推进。继续加大了资金统筹力度,完善预算支出定额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公用经费削减5%。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效率提高。在2008年区级全额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向纵深推进,50多个单位办理了网上银行,123个单位实现了银联借记卡业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资金安全性。三是政府采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采购制度,改进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效率,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品、耗材实行协议供货制度。全年完成政府采购198宗,采购金额24243万元,较上年增长75.69%,节约率达12.8%。四是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深化。将所有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暂存款和往来结算性资金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系统管理,建立非税收缴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印制票据的单位。全年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达57900万元。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力度加大。完成了全区760宗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资产测绘及确权办证工作,其中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土地面积270万平方米;林权资产6宗,林地面积10.4万亩。将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和林权资产注入城投、鸿业两大融资平台,增强其融资能力。六是财政支农资金有机整合。整合支农资金12000万元,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60000万元支持“五在五心”、森林工程、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七是政府性债务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政府性债务清查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区政府性债务余额317000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债务31000万元,投融资公司286000万元。建立“权责利相结合,借用还一体化”融资体制,构建债务风险“防火墙”。2009年全区融资225000万元,实际到位158000万元,主要用于三大战略以及舟白机场、廉租房等建设。八是财政监督力度更大。对太极水库等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进行了检查。全年实施会计委派项目81个。全年共审查工程预算项目362个,审定金额145000万元,审查工程结算项目97个,送审金额9879万元,审减530万元。全年公示财政分配资金13000万元。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发现“小金库”1个,收缴资金131万元。开展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等专项检查工作。

  各位代表,2009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紧张、偿债压力大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将创新发展思路,认真研究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收官年和谋划“十二五”奠基年,也是我区发力提速发展的关键年。全国经济继续保持企稳向好态势,中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市上振兴“两翼”战略全面实施。总体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加强收入征管,培植新兴财源,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同时,继续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编制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区委二届六次、七次全委会决定,紧紧围绕“12345”发展思路,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统揽全局,重点保障“三大战略”、“五个黔江”和“五在五心”工程,继续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一)全区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6948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20.02%。加上级补助收入减上解支出后,全年支出拟安排133286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30.33%。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4600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19.43%。减上解支出后,支出拟安排44916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91.14%。

  (二)区级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5884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22.13%。其中:税收收入40961万元,增长20.58%;非税收入17879万元,增长25.95%。加上级补助收入66506万元和乡镇(街道)上解收入1502万元,减上解支出2700万元和补助乡镇(街道)支出7900万元后,支出拟安排116248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33.82%。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4600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19.43%。减上解支出后,支出拟安排44916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91.14%。

  (三)支出安排重点

  根据区级预算草案,2010年支出重点用于三大方面:

  1.推进“三大战略”

  安排24000万元(包括两个园区财政投入)支持“三大战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0.6%。一是安排9000万元,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牢工业发展平台,推动重啤、PVC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推动黔江烟厂等全区“3511”重点企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兑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区外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安排12000万元,推进城市东进战略。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新城扩张,实施城市灯饰景观工程、老城次干道白改黑、人行天桥等市政项目建设,推进老城改造,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范城市管理。三是安排3000万元,推进大通道战略。完工投用正青二级公路、黔永大道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组团交通网络;力争开工建设黔恩高速、黔小二级路;推进“三网”资源融合,完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深入实施“2152”战略,加快商贸、旅游业发展。

  2.加大民生投入

  安排60875万元改善民生,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4%。一是安排27350万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加快人民中学等7个校舍安全工程,新建12片塑胶运动场,夯实渝东南职教园区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二是安排4410万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城乡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试点,提高全区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安排1515万元,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加快游泳馆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加强文化遗产和古迹保护,推进“健康黔江”活动。四是安排12600万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安排2500万元,推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工作,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切实有效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统筹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六是安排9000万元,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全面落实政法保障机制,保障平安黔江五大安全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七是安排3500万元,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为民办实事工程。

  3.加大三农投入

  安排9500万元促进以“五在五心”工程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2%。一是安排3500万元,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基地、生猪“一区三基地”、市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建设。二是安排2000万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森林工程、康居农房改造、饮水安全、沼气池等工程。三是安排1500万元,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加快集镇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垃圾处理厂、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整合资金2500万元,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四大工程,加快80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四)工作措施

  1.以组织收入为重点,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细化收入目标,全面掌握财源状况;加强收入征管,建立健全执收单位协作机制,依法提高治税、管费能力;继续加大国发3号文件贯彻落实力度,紧紧围绕“一心四区”定位争资争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筹集资金。

  2.以财政改革为动力,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乡财区管乡用”、投资评审、会计委派、绩效评价等公共财政改革;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并实行日常公用经费零增长,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防火墙”机制,积极筹集资金,盘活企业资产,制定偿债计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扩大整合资金支持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以财政监督为突破,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接受人大监督;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精神,逐步扩大检查范围;继续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对部分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进行专项资金检查。

  4.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财政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提高财政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严格按照区委的决策部署,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完成本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任务,为早日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而努力奋斗!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