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黔江在行动
黔江区
坚持“三个导向” 优化“五个环境” 以提升服务“软实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硬基础”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黔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商环境,推动惠企便民各项改革落实,助力黔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惠企政策落地
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预计我们一期二线年产12万吨玻璃纤维纱项目即将在本月底点火,届时将达到年产20万吨产能,必将大幅降低企业单位生产成本”。在重庆三磊玻璃纤维公司现场,项目公司技术负责人姜志军正在指挥生产设备安装。“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发放全市首笔3000万元存货抵押贷款,让我们挺过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
2020年以来,黔江区认真落实支持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40条、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45条、促进生产经营27条、助力企业纾困政策17条等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建立信贷联动和抗疫惠企政策落实会商机制,全力推动金融、财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稳定供应链、促进消费等政策落实,累计减税降费及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近10亿元,全区新增市场主体逆势上升,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总量50731户,位列渝东南第1位。
抓困难问题解决
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瞧!区民促办破解案件“执行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协调化解粒吏石材合同纠纷执行问题;区经济信息委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帮助企业正常生产,协调化解深耕食品合作纠纷问题;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强化服务保障,解决企业人才后顾之忧,解决园区企业员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区农业农村委“三帮一”联系服务,助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破解璞琢农业羊肚菌产业发展瓶颈。
2021年以来,黔江区不断深化企业走访服务,以“四化”健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制度。推进政商沟通模式多样化,在以政企座谈会、政担银保企联席会、统战政法联席会议基础上,设置民营企业服务专线、组建民营企业联系服务工作群为主的电话网络沟通方式。政商沟通人员专班化,建立区民促委议事协调规则,明确区级领导、区级部门领导联系服务民营企业职责,并明确区级领导、部门领导、工作人员等三名干部共同联系一家企业的“三帮一”联系服务专班。政商沟通时间常态化,明确每周二为全区非公经济人士接待日,开展政商沟通,由区委统战部部长、副部长、区工商联住会领导轮流接待商协会和各类市场主体负责人。政商沟通专线固定化,设置民营企业联系服务专线,由区工商联负责收集汇总民营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近年来,全区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政企座谈会等9次,共计走访民营企业1600家次,收集化解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和困难问题1300余件,有效化解了一批长期未解决和企业“急难愁盼”的困难问题。
抓审批制度改革
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实在是太快了,我上午通过‘渝快办’申请的股东变更,当天下午就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谈起前不久办理股东变更的事,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理的龙文安坦言,这要是放在以前,一系列流程走下来,至少也要三五天时间,当天就搞定了,真的是太方便、太快捷了。
“我们全面推动企业开办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企业变更等事项办理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企业注销便利化持续推进。推进99项‘证照分离’改革,其中实施告知承诺13项,优化流程68项,7项许可事项审批改备案,11项取消审批。食品经营部分许可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时间由10个工作日减至6个工作日内,取消药品零售企业筹建阶段现场检查环节,仅销售预包装食品许可审批改备案”。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科马霜如是说。
去年以来,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黔江区大力推进线上“一网式”、线下“一站式”服务,政务效能明显提升。立足“一网通办”,大力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全区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占比84.06%、承诺时间压缩84.79%、即办件占比52.94%、平均跑动次数0.16次,“最多跑一次”事项100%覆盖。持续加强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归集共享,实现325类电子证照自动生成,归集电子证照56万余张。推动驾驶证、身份证、房产证、营业执照等9类高频证照在28个场景中的电子化应用。开通“黔江政务通”掌上办事大厅,提供预约、取号、查询等服务,群众办事等候时间平均减少50%以上。当前,正以推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深入推动“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实施方式。深化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即办即取”改革。严格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事项范围,加快推进集群集聚发展的登记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