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生”协调发展 提升乡村生态质量
近年来,黔江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加快农业物联网、遥感技术应用,开展农情、植保、土肥、节水、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推进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增效。建立秸秆、农膜、农资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长期定点观测制度。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引导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转化推广力度。
结合黔江区畜禽、水产等养殖和蚕桑、粮油、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种植产业基础,立足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深入实施“立体农业行动计划”,加快调整结构,引导传统农业向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广“桑套菌”“桑(果)套蔬菜”“桑套生姜”“桑套辣椒”“果套蔬菜”“秸秆覆盖秋洋芋”等立体种植模式,重点在石会、太极、濯水、阿蓬江、金溪、黎水等乡镇发展一批立体种植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畜沼果(菜、草)、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林下鸡等立体种养型循环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品质。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立足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探索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田园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渔则渔,科学配置农作物品种和种植耕作方式,推动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产体系。加快恢复田园生态空间,着力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逐步恢复田间生态链。
加强历史遗留(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应当按照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时限、在投产前建成绿色矿山。已建大中型矿山在采矿权出让合同(含补充协议,下同)约定时限内建成绿色矿山。以中心城区、正阳工业园区、水库等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加大岩溶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以小流域为治理基本单元,实施封山育林、草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对15度以上陡坡地种植水土保持林,持续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
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制定常态化、目标化、长效化措施。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三级双总河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将河湖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围绕管护“一个不低于、三个只增不减”的目标,分级分层分年度制定治理目标,划定管护责任。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实现责任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监测成果共享。
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共建
深化阿蓬江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建阿蓬江生态廊道,探索创建阿蓬江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带。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建管模式改革创新,实施阿蓬江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城市生态水体修复与治理工程。高质量开展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精心打造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推进武陵仙山、灰千原始森林等植被保护提升。全面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筑牢渝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环境指标稳中向好。
探索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标准和国家制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推进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环评会商机制。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工业污染、畜禽养殖、环境风险隐患点等协同管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执法,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记者 王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