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打好高山牌 让百姓得利
▲村民在基地务工
近年来,黔江区水市镇水市社区利用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打高山牌,发展山地立体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的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大型系列报道采访组,走进了海拔1200多米的水市社区,只见公路沿线一半是烤烟种植基地,一半是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的萝卜种植基地,村民们有序地在田间忙碌着,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
▲萝卜喜获丰收
萝卜迎丰收
当日上午,采访组一行从黔江出发,沿着G65包茂高速前行,在濯水站下高速后,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约30分钟,便到了水市镇水市社区境内。这几天,该社区的高山萝卜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
一行人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只见数百亩萝卜种植基地环山分布,村民们在郁郁葱葱的田间有序地忙着采收。一棵棵白白胖胖的萝卜被拔出后,一行行整齐排列在田间等待运输,丰收的喜悦充溢山间。
“我们都是50多岁的人了,年纪大了在外面不好找工作,萝卜基地就在屋门口,干一天有120元收入,还能照顾在镇里上学的孙子,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产业发展好了,大家都有钱可以赚,我们都打心底里高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余泽香告诉记者,
随着高山萝卜进入采收期,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
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忙碌的村民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调研萝卜产业
打好高山牌
据了解,水市社区种植萝卜由来已久,高海拔地理位置加上土质好,种出来的萝卜品质好,受市场青睐。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当地还将利用烟田地秋、冬闲置期,通过“烟菜”轮作模式,分两个季节种植高山萝卜。
目前,当地高山萝卜种植面积在1800亩左右,带动附近80余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7000元左右。
水市社区党总支书记董纯兵告诉记者:“水市镇平均海拔1200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空气清新怡人,非常适宜发展萝卜、蘑菇、茶叶等特色产业,以前是各家各户分散种植。这两年,我们通过大户把土地集中流转起来,大规模种植萝卜,将高山萝卜产业作为我们的特色产业集中推向市场,打响水市高山萝卜品牌,现在我们的萝卜不光是销往黔江市场和周边市场,更多的是销往成都、上海等大城市,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仅这一季的高山萝卜产值就达100万元左右。”
“烟菜”轮作模式促增收,只是近年来水市镇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的一个缩影,为了扩宽村民持续增收的路子,水市镇党委政府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打时间差,发展起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如今,水市社区、青龙村、大山村等地已发展高山蔬菜基地2000多亩。
▲等待搬运 的萝卜
让百姓得利
有云的地方就有梦想。对于水市人来说,云上水市乃山的恩赐、水的福泽,但梦想还需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
过去水市镇产业比较单一,群众增收路子窄,因此当地党委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时,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立足高山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如今的水市镇,曾经一座座人见人愁的大山,已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在当地,高山蔬菜、烤烟产业等山地立体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做活了土地这篇大文章,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走进水市社区境内,只见一排排、一栋栋民居小楼错落有致,平整的村组道路和葱郁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朝阳下,村民三三两两地在山坡上忙碌,好一幅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除了旅游我是真没想到还有路子让这个小山村变得更红火。”居民张艳感慨道,烟菜轮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这让土地在有烤烟收入的同时也有蔬菜的收入,解决了不少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我们现在每天有20人左右在基地务工,一天要30吨左右萝卜送往成都,预计还要采收20多天,采完马上又要准备下一季的种植了。”
▲烤烟和萝卜基地
据了解,目前该镇已发展烟菜套种2000余亩,种植茶叶3500余亩,油茶2000余亩,刺梨子2000余亩,同时,在农业深加工上下功夫,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正打造具有水市特色的稻米、苕粉、食用菌等品牌,让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记者 田丹 黄英 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