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盐客调”焕发新活力
黔江区沙坝镇万庆村村口,清澈见底的小河蜿蜒流淌,绵延数十公里,一条曲折蜿蜒的古栈道,静静地盘在峡谷之内。作为旧时盐工劳作时的一种喊歌形式,盐客调就在这条万庆峡谷古盐道里应运而生。
盐客调是老背夫们随口唱出的歌调,一般由老背夫领唱,其他背夫跟随附和,以化解路途的苦闷。如今的盐客调作为一种非遗文化传承,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作观赏性节目,又一次在万庆村的大山里“响”起来了。
听一曲盐客调,走一段古盐道。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大型系列报道采访组走进沙坝镇万庆村,探寻这里的盐丹文化。
走一段古盐道
相传,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盐场里的食盐,供应着当时含黔江、彭水、酉阳和秀山等数十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盐,而这万庆峡谷里的盐古道,就是唯一的食盐交通线,至今已沿用了近百年。
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传播水陆文化的重要载体。郁山经沙坝至冯家的这条古盐道,全程50公里左右,途经沙坝镇的巴盐古道约有20公里,当地人把它分为上坳、中坳、下坳三段,三段路各有特色,但都同样曲折难行。最为出名的当属下坳倒沟河(万庆大峡谷)的一段古盐道。
当天,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沿着倒沟河的古盐道走了一遭。记者看到,倒沟河从发源处的岸山至八角丘是一条峡谷,长约6公里,最宽处有20多米,最窄处不到2米。放眼望去,峡谷两岸悬崖绝壁,飞瀑不断,藤萝低垂,谷内的河水清澈见底,河里有小鱼游弋。
据了解,倒沟河是巴盐古道的必经之路,盐客们必须踩着河中石墩辗转于两岸,细心的盐客数了数,要迂回九十九次,当地人称为“一百三十道沟”。
听一曲盐客调
沿着倒沟河前行约1小时后,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古道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古道的一头是新修的观景台。据介绍,这便是当年盐道上唯一的一家客栈。
“八方盐客来扯伙,沿途唱的是什么。高石坎儿路边过,一肩挑上头道坡。上到头来歇气坐,凉风吹来好快活。慢慢逛嘛哟依哟……”走进倒沟河,铿锵有力的调子声从远处飘进耳朵里。
“这便是当地出名的盐客调,由于盐道崎岖难走,用扁担挑或用背篓背盐的盐客,就喊着号子赶路,以缓解肩上的负重。后来,号子演变成了能唱的歌调,被称为盐客调。目前已被列为黔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行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徐茂森告诉记者,“背盐客就是靠着一身粗布麻衣,两根缠腿的裹脚布,一双草鞋,走遍了黔江到酉阳的大山,将盐送到千家万户。一种喊歌形式的‘盐客调’就在这漫漫长路的旅途中诞生。”
据介绍,除了退匪、打气,让队友们不掉队,领头人喊的“盐客调”还有预警的作用。试想,几十上百人在道路崎岖和泥泞的山路中前行,没有“通讯系统”,要平安走出峡谷,非常不容易。后来,“盐客调”又慢慢地衍生出来很多其他功能,比如,背盐客们旅途中遇到路人,也可以唱歌打招呼,遇到年轻漂亮的姑娘,也可以唱歌开开玩笑,打打趣。
如今,当地的人们在干活或者赶路时候,仍然喜欢唱上几句盐客调。当天在山路上,我们便遇见了挑着红薯的村民一路高唱着盐客调赶路,歌声在山谷中久久的回荡,惊起林间飞鸟,别有一番韵味。
加强文化传承
为了加大对巴盐古道的保护力度,当地党委政府将倒沟河峡谷和当地盐丹文化相结合,投入了大量资金修整峡谷步道,并在原来的客栈地基上修建了观景台,这里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峡谷风光,加上厚重的盐丹文化,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大大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前,万庆的“盐客调”会唱的为数不多,为了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万庆村把黎清碧作为盐客调传承人。2016年,“盐客调”这一非物质文化作为沙坝镇中心校校园特色文化,由黎清碧对学校师生进行传承教学。
盐客调传承人黎清碧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盐客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定期进景区开展非遗展演活动。这提高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节假日走进濯水、十三寨等景区都能看到我们表演盐客调的身影,这不仅提升了景区人文环境,也打响了盐客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记者 田丹 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