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垩纪 寻龙黔江行——专家学者为“恐龙+文旅”融合发展把脉支招、聚力赋能
群贤毕至,聚力赋能。
4月21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文化旅游委、黔江区人民政府主导的重庆黔江“恐龙+文旅”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在黔江隆重举行。来自恐龙研究领域、文旅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黔江正阳白垩纪恐龙化石群保护与研究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恐龙+文旅”融合发展精准指导、把脉支招,共同探讨黔江恐龙化石的学术价值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徐星:
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应该说是我们国家恐龙古生物学研究在近年来的一个重大发现,化石保存的数量多,非常精美,呈现了不同的特点。从初步观察看,门类比较全,恐龙的主要门类都有代表,潜在的科研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总体而言,我想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会成为我们国家恐龙古生物研究一个重要的方向。
文旅事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怎样做好文旅产业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古生物学者、恐龙研究者来说,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思考。怎样让恐龙化石资源发挥它的科普作用,尤其是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作用?
恐龙化石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材料,我们必须要把它保护好,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未来,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一方面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要思考怎样让科研成果转化到文旅产业的发展当中。
随着文旅产业的升级换代,我们未来的文旅跟我们现在熟悉的文旅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未来的文旅将会有更多的科学元素,文旅事业不是简单地去娱乐,它里面还蕴含着其他的元素,包括“恐龙+”,怎样把恐龙的因素加进去,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并且是需要积极推进的事业。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原二级巡视员、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袁小虹:
白垩纪恐龙化石,很特殊也很有价值,是有生命力的。
白垩纪恐龙化石在北方很多,那么,黔江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与北方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搞清楚的。如果是要申报世界级的遗产,首先你必须得研究透彻,必须有充分的佐证、充分的证据。
要推广旅游,首先你得有一个平台,要用科学研究成果去推广旅游,以科学的基础去做旅游,带着问号,从探索的角度,做我们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告诉大家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深挖化石的价值。同时,要联合周边地区,打造一条特色旅游路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理事、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建平:
第一次来到黔江,也是第一次看到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令人印象深刻。我感觉这个地方,非常有潜力。比如它的位置,位于城区的边缘,是适合开发利用的。
目前来说,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的价值还不能完全认定,但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研究,那么我们在开发利用上的定位就不会太准确,会造成今后的难点。
如何让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我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它,不能操之过急。今后的长远目标,要考虑把化石研究好、保护好、建设好,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必须要用科学研究来证实它,定好位认准方向,再持续推进。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原党委书记、主任刘旗:
黔江恐龙化石,具有资源稀缺性、唯一性与科研价值不可替代性。
黔江恐龙化石群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实体化石集群埋藏地,且埋藏层位完整,接近恐龙灭绝时期,填补了西南地区空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超强,黔江恐龙化石群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距高铁站仅几分钟车程,全球罕见,兼具科普展示便利性与城市文化地标潜力;具有后发优势,高铁时代的流量红利,可快速接入全国旅游网络,吸引周边省市及国际游客。新材料、新技术迅猛发展为黔江恐龙发展后来居上奠定了基础。
保护与开发策略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避免盲目投资。要避免与云阳、自贡的同质化竞争,突出白垩纪晚期与城市建成区特色。强化科研与保护,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依托高铁枢纽优势,打造“快旅慢游”体系。若能实现资源活化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这一资源可成为黔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龙:
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非常震撼,从它现有的发掘规模来看,无论是科研价值,还是文旅发展的潜力,都有很大的冲击力。
恐龙化石资源,更重要的是科研、科普价值,它的研究价值会更明显一点。这种资源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全国,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资源,但如果想打出品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把资源转化成大多数人、大众游客能够感受到的产品,能够满足游客功能上的需求,或者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在未来产品的策划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非常明确的方向。
另外,如何让恐龙化石资源,成为一种文化的牵引或者旅游项目的牵引,从而统筹更广域的教育资源,促使牌打得更响亮,经济价值更大,应该说是比较好的方向。黔江区作出了打造恐龙文创园区的目标和规划设计,这种前置性安排和处理,能够保证未来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在一种协同的、理想的范围内去发展。
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产业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常州恐龙园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胥君:
恐龙是形象,跨越上亿年的超级IP原型;恐龙是学问,古生物研究的科学载体;恐龙是艺术,激发人类想象的源泉;恐龙是符号,城市文化基因的独特标识;恐龙是事业,文旅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
25年前的常州,一座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的江南城市,让冰冷的恐龙化石裂变成旅游度假区,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恐龙园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研发力、落地力、运盈力。单一的科普体验,并不能满足大众对恐龙文化不断迸发的好奇心,单一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支撑“恐龙”长得更大走得更远。
在25年的实战中,我们沉淀出独有的理论体系,旅游区开发准则“24H 12M 80Y”,旅游产品组合满足全年龄段(至少3—80岁)游客的体验需求、游客全天24小时的体验需求、全年12个月的互补型运营需求。主题公园“5+3”发展模式,“5”即主题环境、体验、演绎、研学、消费,“3”即关爱、智慧、传播设施。构建大模块(600—1000亩,建设恐龙园、恐龙星球等)、中模块(150—300亩,建设庄园、探索营等)、小模块(50亩左右,建设俱乐部、体验馆、酒店等)。内容衍生方面,恐龙IP赋能城市形象,充分发挥文商旅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包括科普讲座、品牌活动、产业学术交流等。
探秘白垩纪,寻龙黔江行。25年前,我们用“无中生有”让常州长出恐龙脊梁,今天我们以“有中生新”为文旅产业注入进化基因,恐龙园集团愿携手黔江,实现合作共赢。(记者 罗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