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黔江区召开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5-05-23

创新探索“黔江路径”“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黔江区召开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在“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5月22日,黔江区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区委党校召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城管局、区供销合作社联合发布了全区“无废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固废治理体系全面升级

黔江区将工业固废“变废为宝”,利用率达95%以上。

通过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已降至0.152吨/万元。铬铁渣、硅渣等冶炼废渣100%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年利用量达10.55万吨;已建成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和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300吨/日),辐射渝东南及周边区县。三磊玻纤等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另有16家企业进入培育库。

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年减碳13万吨。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2.7%。城东街道试点“三定一督”模式,居民分类准确率已提升至90%。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35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厂(150吨/日),年发电量达4000万度,产沼气250万立方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农膜回收(资料图片)

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秸秆、农膜回收率均超过90%。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濯水镇试点“秸秆基质化”技术,年消纳水稻秸秆2万吨,供应武陵山区30个食用菌基地。农膜回收率达98%,已建成三级回收体系,年处理废旧农膜900吨。畜禽粪污年产有机肥3万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畜禽粪污加工成有机肥

危险废物“日产日清”,数字化监管全覆盖。

依托“巴渝治废”平台,对300余家涉危企业实施“一企一档”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已建成渝东南应急物资储备库。

创新探索“黔江路径”

政策引领,构建“1+N”政策体系。已出台《黔江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党政考核,同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

美丽黔江活动进校园

打造工业、农村、城市三类场景,已建成68个“无废细胞”(如无废学校、医院等),2025年计划新增44个。

小区的宣传展板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已开发“无废城市”APP,集成垃圾分类查询、固废回收等功能,实现了环卫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

全力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聚焦短板攻坚,实施工业固废深度利用,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新建有机肥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5%以上。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和渝东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项目的建设,完善“巴渝治废”大数据平台,确保辖区危废产生企业全部接入监控平台。

宣传活动

构建“全民共建体系”,践行绿色生活。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涵盖“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加油站”“无废邮政快递点”等。推广低碳积分制,深化成渝地区“无废城市”共建。

“黔江无废服务区”授牌仪式

发布会上,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黔江将锚定“美丽重庆建设先行区”目标,持续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黔江力量。(记者 黄英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