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黔江区城市管理局获悉,近年来该局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坚持“疏堵结合”,科学规划便民服务摊区,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费需求,维护好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同时,为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创业平台,展现城管执法的温度。
7月2日,记者在黔城黔江大桥旁的临时便民服务摊点的摊区内看到,各个摊位成“一”字形整齐排列,这些摊区虽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不少市民正在沿路选购,他们边走边瞧,买的就是一个“鲜”字。瞧那空心菜,叶片翠绿鲜嫩,厚实而富有光泽;黄瓜圆润饱满,散发出阵阵清香……
“这些辣椒、四季豆都是自己家种的,设立的临时售卖点,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以前都是挑着担子满城跑,人又累又挣不了几个钱。”摊主张女士说。新鲜和实惠,是临时便民摊区的显著优势,吸引了许多居民特意来这里买菜。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每天早上和傍晚,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情况特别严重。”居民刘大娘一边挑菜一边告诉记者,自从有了便民摊群点,不仅群众买菜方便了,就连道路都畅通不少。
曾经,在黔江区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菜农和流动摊贩的身影,不仅影响交通秩序,还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如今,黔城各大临时便民摊区环境整洁、井然有序。相关部门还安排了执法队伍常态化加强便民摊点巡查监管,推行严格限时经营、严禁市场外溢、严禁随意流动“三严管理”机制,切实维护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
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规划便民服务摊区能有效的破解低收入群体就业难题。一是在官坝路口、黔江大桥、三台山小区、新黔大道、迎宾大道等多处地段规范设置临时便民服务摊位500余个,根据市民需求设置民族特色展示区、擦皮鞋摊区、早夜市摊区、百货摊区等便民摊位400余个;针对我区特色农产品,如中塘镇脆红李、册山西瓜等应季瓜果,在瓜果成熟上市的时间设置专门的应季瓜果售卖摊区。在满足商贩经营需求、市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为低收入群体创造灵活就业条件,共计增加灵活就业岗位约1500余人。二是柔性执法有尺度,源头治理暖人心。倡导“721”工作法(70%服务,20%管理,10%执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今年以来,区城市管理局在旅游学院、经贸学院、民族医院等周边区域“疏堵结合”规划设置了临时占道经营摊区。其中旅游学校周边临时摊区约1500平方米,可容纳经营商贩80余人,有效解决了新城区流动经营商贩影响环境卫生、堵塞交通等矛盾问题。
下一步,黔江区城市管理局将持续转变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完善便民摊点,严格加强便民摊点日常管理,变城市管理“难点”为城市文明“亮点”,在擦亮市容市貌“面子”的同时,夯实民生福祉的“里子”,实现摊贩“安家”、居民便利、市容规范,让“烟火气”与“文明味”共存。(记者 田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