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渝鄂边界有条“共管街” 一扇门办两家事 一条心奔共富路

日期:2025-10-09


一河隔两岸,分属渝鄂;一桥连双地,共谱新篇。在中坝河的潺潺水声中,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正书写着边区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

近日,驱车驶过省道209线黔小二级公路同心桥,一块写有“醉美大路坝 风情小南海”的红色标牌映入记者眼帘。驶过这个标识牌,便进入了一条特殊的“共管街”。这条街上居住着95户村民,其中61户是重庆户口,34户为湖北户口。

甚至部分楼上楼下的住户,也分属两个省市。这条街是典型的“插花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两地创新推行“六共”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深度融合,让这条曾经的“两不管”地带成为边区和谐的见证。

组织联席,打破边界壁垒

“明天去哪儿摘茶叶呢?”“明天在桥梁村。”“那明天又一起,有伴儿。”5月采茶季,小南海镇桥梁村和大路坝村的茶叶基地里,村民们不分彼此,相约采茶。

小南海镇桥梁村位于黔江区东北部,被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的几个村环绕,两省市的土地犬牙交错。“‘边界’有界,发展无界,只有融合才能发展。”桥梁村委负责人深知单打独斗行不通。2018年5月,大路坝村计划大规模发展白茶产业,桥梁村委负责人希望将桥梁村纳入发展版图。

在两地政府地协调推动下,2019年,大路坝村为桥梁村提供了200亩白茶树苗。桥梁村结合村集体有限资金,共发展300余亩安吉白茶,带动两地近100名村民就业。

2024年年10月,两地联合成立党建引领边区融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大路坝区财政所搬离,腾出房屋作为两地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场所,让融合治理常态化、实体化运行。

机制创新,从分治到共治

中坝河是两地界河,曾是一条“两不管河”。不仅河道脏乱,而且每到汛期,河水泛滥,两岸群众备受困扰。

“中坝河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管理上,因为是界河,涉及两地,管理长期边缘化、空白化,河岸和河堤修缮出现‘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况。”大路坝区水利中心负责人坦言。

2016年,两地党委政府牵头,会同水利、国土等部门征求群众意见,召开联席会议,商讨管护机制,对中坝河进行分区分段治理。

因行政体系和管理标准不同,分区分段治理难以持续。2020年,两地以“联合共治”为着力点,健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中坝河治理从“分段治”走向“全域治”。

矛盾调解是边区治理的难点。今年3月,为举办鄂渝边区首届油菜花旅游观光活动,在修建大路坝村曹家坝的观赏步行游道时,需占用小南海镇大路社区居民汪某某、杨某某的承包地,双方因补偿费用发生争议。两地成立联合调解小组,耐心宣传法律法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

两地还建立起“镇、村、组、户”四级防范体系,在接壤地段设立共管区域,建立7-10人的治安联防队,常态化开展联合巡逻执法。

产业共兴,从共生到共富

产业是边界地区发展的关键。两地共谋富民产业,以“万亩油菜花海”基地为依托,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融合。新开办乡村旅游农家乐10家,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实现一地多收、产业增效。

小南海生态蟹养殖基地是跨省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以生态养殖鱼和大闸蟹为主,其中15亩涉及大路坝谭家坪村农户。”

2017年,在两地村“两委”协调下,谭家坪村20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养殖基地,除了每年租金,还能按比例年底分红。

两地还利用独特生态、旅游、文化优势,共同完成桥梁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联动开发小南海镇桥梁村古枫寨、大路坝区二仙岩等特色旅游景点,推进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在文化层面,两地共同组建民间文艺宣传队,利用彩龙船、花灯、土家山歌等特色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组织开展“渝鄂湘边区民间舞蹈大赛”“渝鄂边区山(民)歌大赛”等文化联谊活动,促进双边群众互动交流。

“我们小南海镇党委同大路坝区工委共同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共建、区域协同共治、基础设施共筑、富民产业共兴、民族文化共荣和治理成果共享‘六共’机制,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小南海镇主要负责人说。

傍晚时分,中坝河畔灯光渐次亮起,大路坝区与小南海镇的居民们不约而同来到新修的步道上散步聊天。

进“一扇门”办“两家事”,在这条特殊的“共管街”上,两地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心却越来越近。 (记者 谭登帆)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