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民族风 生态韵 创新潮 黔江文旅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日期:2025-10-21

一座城市靠什么吸引游客、留下游客,甚至让他们流连忘返、再次心生向往?

有人风雨无阻,抢占观演前排;有人不远千里,圆梦想和期待;有人慕名而来,为一览秀美山川……事实上,当一座城市与文旅活动连接,便有了新的可能:一张令人难以拒绝的“邀请函”。

在武陵山腹地,黔江正以“民族风情为魂、生态资源为骨、创新业态为脉”,构建起文旅融合发展立体格局,以多元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非遗工坊“绣”出文化新经济

金秋的夜晚,月光温柔地洒在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的木屋檐角上,姑娘们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以灵动轻盈的舞姿传递着喜悦,用清脆的歌声表达着古老村落发生的故事。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几十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正沉浸式感受着土家族独特的歌声与舞蹈,火光映射着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

黔江76%以上人口为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底色。在濯水古镇,国家级非遗“西兰卡普”织锦技艺通过“非遗+文创”模式焕发新生。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中心内,学生指尖翻飞,彩色棉线在靛蓝底纹上勾勒出水波纹、太阳纹等传统图腾。

国家级非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汪少碧告诉记者:“我们开发了手包、围脖等多种文创产品,不仅能更好地传承技艺,还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全手工编织,被称为“指尖非遗”,其编织技艺被列入第四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推动非遗和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委、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峡谷文旅集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濯水,联合共建“濯水非遗市集”展馆,进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非遗产品的研发、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体验,利用非遗丰富景区业态,实现双赢,并入选2024年度重庆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西南卡普

据了解,黔江拥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8处中国传统村落,构成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空间。其中,濯水镇作为渝东南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依托古镇建筑群与新开放的非遗馆集群,成为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摆手舞等项目的集中展示地;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完整保留土家族传统聚落形态,吊脚楼群、摆手堂等建筑既是民居也是非遗传习场所,每日上演的土家歌舞成为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8处中国传统村落如小南海桥梁村、水市水车坪老街等,均保存有百年古建筑群与非遗相关生产场景,土家织锦工坊、苗族蜡染院落等嵌入村落生活,实现“遗产在生活中传承”。

生态底色“养”出健康新业态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渝、鄂、湘三省交界,是重庆东南门户的璀璨明珠。这里峡谷纵横,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高达68%,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常年稳居前列,被誉为“深山氧吧”。

“这里的风光独特,既有高山的雄伟,也有层林尽染的浪漫,景区内还有特色民宿,推开门窗就是绿水青山,值得约朋友再来一次。”今年国庆假期,外地游客赵先生驱车来到水市镇水车坪领略秋天的美景。

“山好水好风景好”是来黔江旅游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北纬30度的阳光下,黔江区静静坐落于武陵山的腹地。这里,阿蓬江在静静流淌,灰千梁子、武陵仙山围绕。年均气温19摄氏度左右,每年更有超过330天都是澄澈明媚的好天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浸润着绿意的清甜。神龟峡、蒲花暗河、小南海等景区,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乘船穿行其间,恍若置身水墨丹青。

蒲花暗河

正因如此,黔江荣获了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称号,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处康养秘境。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越的资源禀赋,黔江正持续探索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依托山水、四季的生态本底,通过春季田园采摘、夏季中医药膳夜市、秋季农民丰收节、冬季刨汤民俗文化等四季活动推陈出新,真正构建起“全域全时、业态多元”的文旅发展新模式。

2025年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在黔江举行,阿蓬江畔的桨板竞速与濯水花田间的路跑赛道,将这座武陵山城推向全国视野。赛事将低碳、环保融入设计理念,通过“赛事+季节”组合,填补文旅淡季空白。

康养度假民宿

眼瞅着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在外务工的群众返乡创业,建起了民宿、开起了餐饮。水市镇的群众也是变化中的受益者。据水市镇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全镇有几十户从事民宿经营等旅游产业,很多年轻人选择回到村里,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端稳了“旅游饭碗”。

恐龙IP“掘”出文旅新赛道

近日,渝超赛事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黔江则因将“恐龙”元素融入赛事而意外成为热点话题。黔江文旅的独特创新之路,让这座城市与远古的恐龙紧密相连,成为了破圈秘诀。

恐龙遗址公园

黔江正阳恐龙化石群,是目前已知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已发现400余个化石点、5个富集区,分布范围5.7平方公里。这里出土的“长生黔江龙”等新属种化石,不仅填补了恐龙演化研究的空白,更成为黔江文旅的新爆点。

文旅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抓手,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热闹的恐龙遗址园,过去是一片荒芜之地。黔江凭借其超凡的创意,崛起了一座恐龙主题乐园。从规划到持续投入,再到对恐龙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多元业态的创新融合,以科技深度重塑游玩体验,进一步放大恐龙IP影响力,策划恐龙系列主题活动,让恐龙IP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互动”。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成为黔江文旅的一张耀眼名片。

此外,还推出了丰富的周边文创产品,如可爱的恐龙系列玩偶、造型新奇的公仔等。其中,恐龙“黔多多”更是成为了抢手货,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商品价值,更成为了连接游客情感的纽带。当游客们带着“黔多多”,无形中进一步传播了恐龙IP的魅力。

渝超赛场球童手拿“黔多多”入场

渝超赛事的火热开展,极大地推动了黔江白垩纪恐龙品牌知名度飙升。近年来,黔江文旅积极拥抱新兴领域,通过引入运动、赛事、康养等一系列全新业态,打破传统商业边界,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崭新空间。

随着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通车,这座曾“养在深闺”的武陵山城,正以恐龙IP为核心,构建起“科普+科研+文旅”的融合新范式,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新目的地。

如今,漫步黔江,文旅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类别出心裁的新活动令人应接不暇。从大型体育赛事、文旅演艺活动,到小众特色文化展览,每一处新场景、每一场新活动,都彰显出黔江文旅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充沛活力。(记者 费玉琼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