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残联多措并举拓宽残疾人创业就业渠道
“以前找不到事情做,在家只能靠低保过日子,总感觉要低人一头。现在自己能挣到钱,说话有底气,干活有精神。”11月10日,走进黔江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在服装车间加工衣服的李普说,感谢区残联组织他们免费培训,还解决了就业。
李普是90后,家住冯家街道鱼滩社区,肢体三级残疾。通过区残联组织参加缝纫技术培训后,他被安排在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的服装车间上班,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
黔江区残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以加大推动帮扶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通过多维发力、精准施策,有效激发了残疾人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富有黔江特色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搭建孵化平台
打造就业集聚“新高地”
“这份加工杯贴的工作比较轻松,一个月做下来收入也不错。”孵化园内的一处工艺品加工车间,肢体二级残疾的谭承友开心地说。
谭承友年过半百,家住石会镇梅子村,他左脚高位截肢,靠拄拐杖行走,丧失了劳动能力。
通过走访调查,区残联发现类似下肢残疾、双手能做事的残疾人群不在少数。针对此类情况,区残联创新工作思路,倾力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通过免费提供场地、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成功吸引了34家企业入驻,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其迅速成为全区残疾人就业的“主阵地”。
目前,孵化园内企业共计带动21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达635人,创造了逾4亿元的产值和1120万元的税收。这一成功模式获得了国家和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入选国家级文选,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黔江经验”。
拓宽多元渠道
实现岗位供给“全覆盖”
“一家人享有低保,还在社区做了一份护林管路的工作。”家住舟白街道箭坝社区的罗远德说,这些年全靠公益性岗位的收入,送两个孙子上学。
据了解,肢体三级残疾的罗远德,老伴是肢体四级残疾,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风湿病,长期服药,丧失了劳动能力。2018年,罗远德的儿子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
针对一户多残家庭和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区残联采取“多条腿走路”策略,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残疾人都能人尽其才——
通过主动与人社等部门协同,做好残疾人公益岗位保底安置。在乡村保洁、护路、护林等公益性岗位中,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累计安置243人,为最困难的群体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
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创业激发活力。对残疾人自主创业达到一定规模者,给予3000-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已成功扶持谢雪峰、李江华、向春兰、周克强、张维勇、徐庭刚等85名残疾人走上创业道路;
依法大力推进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宣传引导、严格审核等措施,全区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累计达886人,保障了残疾人稳定融入主流就业市场。
实施精准培训
推动技能赋能“强根基”
区残联坚持“以需求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依托孵化园,紧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市场动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
累计举办手工艺品制作、手机维修、盲人按摩、锣鼓等各类培训24期,培训残疾人539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目标。例如,谭承友、刘远华等20余名残疾人通过了手工艺品制作培训;李普、杨敏等20余名残疾人通过缝纫培训,现已在孵化园企业稳定就业,月收入超3000元;邓杨、郑森忠等4名残疾人,通过参加手机维修培训后,成功自主创业开设门店,月收入超万元;陶钦章等20余名肢体残疾人通过锣鼓技能培训,组建团队实现月增收1000元以上。
这些鲜活案例充分证明,精准的技能培训,是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最有效的基石。
强化部门协同
构建政策保障“同心圆”
区残联定期加强与区农业农村委、民政、人社、医保、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与政策无缝衔接,为残疾人扫除后顾之忧。
基本生活方面,积极协调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纳入低保、特困供养或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康复服务方面,优先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白内障复明等服务,累计适配辅具2600余件,实施康复服务3200余人次,为其参与就业创业奠定健康基础。
教育扶持方面,投入200余万元,对残疾大学生实施入学和生活救助,对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进行生活救助,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长远就业储备了人才。
通过“平台集聚、渠道拓展、技能赋能、政策护航”四轮驱动,将残疾人就业创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不仅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能激发弱势群体参与建设、共享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记者 李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