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黔江动态

黔江多措并举整治水源地环境 全力筑牢群众饮水安全防线

日期:2025-11-11

为持续保障全区饮水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饮水环境,近年来,黔江区针对石会老窖溪、洞塘、马家沟、盖坪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农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散排、水土流失等问题,扎实推进票决民生实事环境问题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系统治理有效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为群众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治污攻坚

从源头掐断污染源

“以前污水横流,夏天蚊子多得能‘抬人’,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日前,石会镇高峰村1组村民李永祥站在自家整洁的院坝里,指着污水过滤池感慨,“现在化粪池一装,污水管一接,连漂浮物都看不见了,环境也安逸多了,亲戚朋友来了,走一走看一看,觉得相当舒适。”

黔江区作为重庆市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始终将饮用水安全作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高峰村曾是污水乱排的“重灾区”。

该村村委会主任李武红回忆:“过去村民为抢排水沟吵架是常事,雨天污水混着雨水灌进河道,臭气熏天。”转机出现在今年,黔江区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整治工程,在高峰村新建144座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3座2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并铺设7.2公里入户管网。

“现在全村144户、400多人的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源头掐断了污染源,污水经过生物降解和植物吸附,出来的水能养鱼。”据施工方负责人简云介绍,新建了污水处理池3座,污水收集管网2.603公里;新建人工湿地13736平方米,水位变幅区生态缓冲带治理面积28933平方米。如今的高峰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满意度达100%。

生态修复

筑牢水源地“生态安全网”

老窖溪水库作为规模较大的水库,覆盖地常住人口多,用水需求量大。改善用水条件,提高用水质量,是当地群众一直以来的期盼。

在老窖溪水库尾端,1.3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山间。湿地里,水菖蒲随风摇曳,水下根系交织成一张“生态滤网”。“这里曾是水土流失的‘伤疤’,现在成了水库的‘肾脏’!”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白兴袤蹲在湿地边,拨开茂密的植物说,“湿地每天能净化200吨地表水,削减氮磷污染物30%以上。”

工程不仅“治污”,更注重“修复”。针对水位变幅区生态脆弱问题,项目团队采用立体植被配置,构建起防风固土的“绿色长城”。2025年,黔江区进一步扩大修复成果,计划投资1536万元,新建人工湿地3.5万平方米、生态缓冲带8.1万平方米,并增设3口应急池,筑牢水源地“生态安全网”。

长效管护

守牢群众饮水安全防线

“民生工程不能一建了之,得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守护者’!”

……

区人大代表王明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金点子”。他十分关注黔江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

他说,这项民生实事对于保障民生用水安全、守护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建设中把一些群众好的建议都及时反馈到了建设方,并得到了采纳。他表示会持续关注项目后续运行情况,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引导和联动共治,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

为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区生态环境局已建立“专班+属地”联动机制,定期巡查监管、监测水质,并会同乡镇街道开展“护水宣传进村寨”活动。

白兴袤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已建设施的运行维护,会同属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源地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和整治环境问题,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守牢群众饮水安全。

从“污水横流”到“清波荡漾”,黔江区通过“工程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组合拳,不仅解决了饮用水源地历史遗留问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发展路径。如今,群众喝上了“放心水”,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幸福不动产”。(记者 费玉琼 通讯员 陆显德)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