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21-00252
  • 发文字号 黔江府发〔2021〕55号
  • 主题分类 交通
  • 体裁分类 规划
  • 成文日期 2021-09-17
  • 发布日期 2021-09-18
  • 文件标题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江府发〔2021〕55号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区委、区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等重要论述,为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黔江区委四届五次会议精神,努力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黔江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关于制定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本规划范围为黔江水、陆、空域等,涵盖铁路、民航、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规划目标年为 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助推全面小康 开启交通强区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黔江将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高品质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黔江交通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紧扣“十四五”期重庆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步伐,科学描绘“交通强区”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黔江交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交通围绕构建“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总体目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146.79亿元投资。“十三五”期成为黔江交通史上资金投入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果最多、人民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黔张常铁路、渝怀铁路二线相继建成通车,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工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逐步形成。石黔高速公路黔江段建成通车,黔江区过境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乡镇街道高速公路覆盖率提升至43%,“一环四射”高速公路网络初步建成。稳步实施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工程,2019年旅客年吞吐量达49.8万人次,成为渝东南地区空中门户和旅游中转港,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支线机场”。完成G319全线、官河至麻田、青杠至金溪、阿蓬江至神龟峡等23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全区普通公路总里程7350公里,路网密度306公里/百平方公里、133公里/万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1公里/百平方公里、55公里/万人),交通建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充分显现。建设四好农村公路2364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96.5%,构建“结构合理、因地制宜、便捷畅通”的农村路网体系。成功争取将广垫忠黔铁路、黔江至恩施铁路、黔江至遵义铁路、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黔江至务川高速公路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市规划,进一步培植后发优势。

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区客货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货运总周转量2亿吨/公里,同比“十二五”期增长29%。渝东南最大冷链物流园建成运营, 450万吨货运站场加快建设,全区拥有2233辆货运车辆、140个村级物流站,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完善,货运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旅客运营里程达到1500万公里,年平均完成客运量1040万人次,年平均客运周转量达到50897万人公里。全区拥有客运线路93条、客运车辆379辆、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2个、四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20个,建成农村招呼站点133个,行政村通客率率先达到100%,城际、城乡客运体系逐步健全;城区拥有公交线路29条、公交车辆156辆、出租车286辆、网约车251辆,拥有驾驶培训学校6家、维修企业415家。“十三五”期间,新开通南沟(老城)至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新城)等线路,城区居民出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实施2300公里公路安保设施,全区30个乡镇、街道成立交通管理站,建成册山公路综合服务区、石家养护站、石会停车区、麻田坝停车区、黑溪停车区、三羊停车区、阿蓬江停车区,全区公路安全与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创新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逐步迈向现代化。全面贯彻“坚持以富民兴区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出行为根本、坚持以公众满意为追求”核心价值理念。大力推进“交旅融合”、“绿色发展”,实施阿蓬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阿蓬江神龟峡旅游码头、两河口港区、濯水港区、渔滩码头、小南海码头等改扩建,推进文明路、景观路、旅游路建设,逐步实现一路一景、路路成景。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不断完善交通运输智能感知网络,建成交通视频监控800余个,建立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并接入公安大平台,实现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公交车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和高效预警应急响应。“十三五”期间,制定了城市公交、运输服务、公路网规划等10余项专项规划,争取国市无偿补助23.36亿元、市级投资主体投入91亿元、区财政投入约8亿元,区交通局增设了铁路办和民航办、成立了黔江区公路事务中心、黔江区道路运输事务中心、黔江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责权明晰的分级管护体制进一步落实。引进国企央企,创新模式投资建设石黔、黔江过境高速公路项目。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统一入驻行政审批大厅,实现了网上审批、阳光审批、限时办结行政审批。交通执法实现“六统一”,执法形象更加统一、执法手段更加先进、执法监管更加高效、执法队伍更加专业,执法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增强,交通执法改革取得新成效。

表1 黔江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现状表(到2020年底)

类别

项目名称

规模

建设状态

铁路

渝怀铁路

62.5公里

已建成

黔张常铁路

23公里

已建成

渝怀铁路二线

62.5公里

已建成

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

25公里

在建

公路

渝湘高速公路

77公里

已建成

黔恩高速公路

22公里

已建成

黔石高速公路

26公里

已建成

黔江区过境高速公路

21公里

在建

G319

90公里


G353

14公里


S203

169公里


S304

50公里


公路

S523

24公里


S524

91公里


S525

72公里


航空

武陵山机场

2019年旅客年吞吐量49.8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214.2吨

在建

水运

航道

通航里程100公里


港口

神龟峡旅游码头、两河口港区、濯水港区、渔滩码头、小南海码头

建成

表2黔江区交通发展重要指标现状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投资

总投资(5年累计)

76亿元

153.78亿元

公路

普通公路总里程

4989公里

7350公里

面积密度

212公里/百平方公里

306公里/百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92公里/万人

133公里/万人

一级公路里程及占比

6.2公里,0.1%

0

二级公路里程及占比

132.7公里,2.7%

158公里,2.3%

三级公路里程及占比

109.5公里,2.25

208公里,3.3%

四级公路里程及占比

2165.2公里,43.4%

5997公里,90.5%

等外公路里程及占比

2575公里,51.6%

987公里、13.5%

乡镇通三级公路占比

19%

29%

村民小组通畅率

60.6%(2017年底)

96.5%

行政村通客车率

100%

100%

运输量

客运量

1044万人

402万人

客运周转量

56546万人公里

31037万人公里

货运量

412万吨

343万吨

货运周转量

43857万吨公里

27615万吨公里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多重战略机遇叠加落地对黔江交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及黔江区紧扣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围绕产、城、景“三融合”,旅游、教育、医疗“三集散”,宜居、宜业、宜游“三适宜”,全力打造“ 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等国家、市级、区级战略深入实施,重庆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为黔江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战略指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政策空间。黔江交通要精确瞄准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推动交通运输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单一发展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发展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挑战因素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重庆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交通受环境、用地、审批等要素制约,前期工作周期更长。资金制约更加明显,“十四五”中央车购税资金紧张,加之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改革,用于补助省道及以下公路建设的资金规模较“十三五”大幅下降,地方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压力加剧。黔江交通发展要积极应对挑战因素,创新交通投融资模式,做好交通发展各类要素保障。

谋划“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不仅要从建设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融入新的发展格局中审视交通发展短板,也要充分认识到黔江交通行业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际国内大通道联系不足。高铁发展滞后,北上联系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东南向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等高铁通道尚处于研究阶段。重要货源方向铁路通道不足,重点缺乏对长江经济带的联系。民航发展面临与恩施机场、铜仁机场和武隆仙女山机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程度不高。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区域连通不足,黔江至万州方向、张家界方向、贵州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尚处于工可研究阶段,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足。区域公路网建设水平不高,全区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约10%,与全市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四好农村路”还存在路基宽度小于4.5米的窄路面公路。阿蓬江航道通航等级低,发展功能不明确。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动能不足。智慧交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覆盖武陵山区域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全域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在全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发展程度偏低,渝东北万州、忠县、奉节、开州,以及渝东南武隆、彭水已相继建成交通大数据平台,并在智慧工地、智慧公路、智慧海事、智慧客运等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黔江稍显滞后。出行服务品质不高。实现铁路、长途客车、公交车、出租车无缝衔接的换乘枢纽规划建设进度滞后,城区公交、城乡客运线网布局和组织存在短板,支持公交优先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智能化规范化的管理调度,公交站场、候车亭、港湾等布局亟待优化。公交和城乡客运智能化水平不高,居民出行满意度不高。阿蓬江水上旅游客运不发达,航线航点旅游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突出。现代物流发展滞后。物流支柱产业未形成,缺乏核心竞争力,物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不高,在武陵山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与秀山相比相对较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快递物流分拨中心、物流仓储设施不足,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配送体系不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亟待完善,多式联运发展有待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货物和运输方式不能高效匹配,物流成本偏高。

“十四五”期,黔江交通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注重提质增效、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发展预测

“十四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战略深入实施,黔江区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未来一段时间,黔江仍将呈现城镇化快速增长态势,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不确定性因素将导致客运量增长缓慢。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下降明显,同比2019年分别下降22%和43%;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52%和22%。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频次将大幅提高,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预计到2025年全区营运性客运总量将缓慢提升,客运量预计达到约1250万人次,为2020年的1.4倍,客运年均增速为8.9%左右。

客运出行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渝湘高铁重庆主城至黔江段建成通车,黔江区与周边区域,特别是重庆主城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预计铁路出行占比将达到15%;公路继续发挥区域主导运输方式,同时更多地服务城镇化客流,占比将达到78%;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完成后,航空客运量占比约4%;水运作为辅助运输方式,主要承担区域旅游客运功能,预计占比约为3%。对外出行中,随着同城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重庆主城、酉阳秀山等地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同时,随着渝湘高铁、黔江—吉首高铁联络线、黔张常高铁的建设,黔江与重庆主城、湖南张家界、常德等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客流将明显增长。

货运仍将以公路为主,铁路货运量将明显提升。随着黔江区“一中心一枢纽三区三地”发展进程加快,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战略发展,“十四五”黔江将加快构建服务渝东南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货运需求将稳步增长,根据全市预测结论,主城-黔江-秀山货运量将达到16727万吨/年,全市占比11.8%,铁路货运量将达到990万吨/每年,全市占比48%,是全市铁路货运量最大的通道,预计到2025年全区货运量达到约680万吨,为2020年的1.6倍,货运年均增速为12.2%左右。基于铁路集疏运、高等级公路等网络处于逐步完善,黔江货运仍将以公路为主,但铁路货运量将明显提升,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将以铁路为主导,高速公路货运重点辐射周边毗邻地区。货运需求中,重庆主城、秀山、湖南怀化等地仍是对外货运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不断建设,黔江至湖北恩施、利川、渝东北等地的货运量将有所提升。

表3 “十三五”期间黔江区客货运量数据表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客运量(万人)

1044

1098

1218

1139

888

增长率(%)


5.17

10.93

-6.49

-22.04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56546

55194

57620

54087

31037

增长率(%)


-2.39

4.40

-6.13

-42.62

货运量(万吨)

412

435

487

282

429

增长率(%)


5.58

11.95

-42.09

52.13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

43857

50011

53462

22723

27615

增长率(%)


14.03

6.90

-57.50

21.53

表4  2025年黔江区客货运量交通方式分布预测值

年份

名称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合计

2020年

客运量(万人/年)

116.7

702

29.42

39.5

887.62

占比(%)

13.1

79.1

3.3

4.5

100

2025年

客运量(万人/年)

187.5

975

37.5

50

1250

占比(%)

15

78

3

4

100

2020年

货运量(万吨/年)

86

343

0

0.035

429.035

占比(%)

20.0

79.9

0.0

0.0

100.0

2025年

货运量(万吨/年)

156.4

516.8

0

6.8

680

占比(%)

23

76

0

1

100

第二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重庆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黔江区委四届五次会议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重庆推进交通强市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立足辐射武陵山区,融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枢纽节点功能,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建设高品质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助推全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支撑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先行引领、创新发展。坚持交通发展适度超前、创新驱动,发挥交通对黔江区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区域协调、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引领作用,通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供给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黔江交通智能、生态、特色、高效发展。

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交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黔江交通融入全市、全国交通网,全面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大力推动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优化区域间、城乡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促进区域和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防治交通污染,着重保护好武陵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铸牢武陵山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安全便捷与绿色美观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化合作、开放发展。通过建设交通大枢纽带动黔江大开放,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铁公水空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国内、成渝地区、武陵山区等周边地区等更广阔区域合作,充分凸显黔江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核心效应,努力在渝东南和武陵山片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创新交通发展模式、突出黔江特色,树立关爱弱势群体、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交通发展意识,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全面建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开启“交通强区”建设新征程,为全区人民高品质出行和货物高效流通提供服务和保障。

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到2025年,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成通车,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73公里,黔江全面开启高铁时代。黔江过境高速与石黔高速全面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46公里,基本形成5大出口通道。武陵山机场开通航线达到20条以上,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到1000吨,飞机起降达到10000架次,武陵山区重要航空门户和旅游中转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道二级以上占比达到90%以上、省道三级以上占比达到60%以上,全区干线网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5%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100%通双车道,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乡乡双车道、组组硬化路”,有力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实现公路安保工程占全区公路总里程50%以上,交通设施监控覆盖率超过80%,交通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80%,交通应急救援实现15分钟到达、24小时抢通。货物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降至12%左右,绿色出行比例和无障碍化率达到70%以上。

表3 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

分类

重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铁路

运营总里程

公里

148

173

264

高铁运营里程

公里

0

25

83

公路

高速公路

公里

125

146

258

国道二级以上占比

90

90

100

省道三级以上占比

38

60

100

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

29

75

100

村民小组通畅率

96.5

100

100

公路安保工程占比

32

50

100

航空

航线

15

20以上

30以上

旅客年吞吐能力

万人次

49.8(2019)

100

300

货邮年吞吐量

214

1000

5000

水路

通航里程

公里

100

102

150

运输服务

公交线网密度

km/km2

2.3

3.5

4

公交运力

156

216

300

出租车、网约车运力

537

700

1000

班线客运运力

121

150

300

农村客运运力

284

320

500

第二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以国、市上位规划体系为指导,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强化铁路、高速公路和枢纽体系等交通大动脉建设。面向国际国内,强化与国际物流大通道无缝高效衔接;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努力在渝东南和武陵山片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第三章 高起点建设国际国内大通道

第一节 构建黔江交通新格局

《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加快构建“4向3轴6廊”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外运输大通道、“1带1圈2射4联” 市域交通主骨架,加快形成“1+1+6+22”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黔江位于“4向”中的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3轴”中的重庆—粤港澳主轴、“6廊”中的厦蓉走廊;“2射”中的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4联”中的达州—万州—忠县—石柱—彭水—黔江;“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结合黔江在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和自身区位优势、交通发展需求,“十四五”黔江交通总体格局布局为“433”:打造4大枢纽。依托高铁站、450万吨货运枢纽、武陵山机场和干线公路服务区,高标准建设渝东南综合换乘交通枢纽、渝东南铁路物流中心、渝东南航空物流中心和渝东南公路物流中心,为建设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布好点位、打下基础。聚焦3大方向。充分突出黔江承接全市东进、南下2个方向的连接、转换作用,和北上发展需求,着力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中蒙俄3大国际物流大通道。布局3张网。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任务体系,构建由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的“发达的快速网”,由国省干线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城市干道、水运航道等形成的“完善的干线网”,由四好农村路形成的“广泛的基础网”。

图1 黔江在重庆4向3轴6廊对外通道布局中的位置

图2 黔江在重庆市域交通1带1圈2射4联布局中的位置

第二节 加快完善铁路网

全面构建“4高6铁”黔江铁路网,面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打通国际物流运输大通道;面向全国重要城市群,加快完善高铁快速客运系统。

加快迈进高铁时代。规划万(州)黔(江)高铁、黔张常高铁,与渝湘高铁在黔江区内形成“十”字型布局。万(州)黔(江)高铁打通北向高铁通道,拉近“两群”两大区域中心城市时空距离,直接接入“八纵八横”国家高铁网第五横沿江通道,联动武陵山区域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辐射关中城市群和京津冀-东北亚国际物流通道;渝湘高铁直接接入“八纵八横”国家高铁网第六横沪昆通道;黔张常高铁打通东西向形成重庆至长沙350km/h高铁大通道,接入“八纵八横”国家高铁网第六横沪昆通道、第七横厦渝通道,构建成都、重庆至长沙最便捷的铁路通道,无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太平洋国际运输通道。“十四五”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成通车,开工建设黔江至吉首高铁联络线,力争开工万(州)黔(江)高铁,积极推进黔张常高铁研究论证。

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规划广垫忠黔铁路,带动武陵山区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黔江至恩施铁路、黔江至遵义铁路,带动武陵山区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的两条铁路与渝湘高铁、渝怀铁路、渝怀铁路二线在黔江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形成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要交通纽带。“十四五”力争广垫忠黔铁路实质性开工,加快推进黔江至恩施铁路、黔江至遵义铁路前期工作。

表4 黔江区铁路网规划布局表

布局形态

布局线路

规划状态

布局内容或功能

4高

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

在建

西进主城

黔江至吉首高铁联络线

拟建

南连西部陆海新通道

万(州)黔(江)高铁

谋划

打通黔江至万州至达州至兰州高铁大通道

黔张常高铁

谋划

成都重庆至长沙至广州高铁大通道

6铁

黔张常铁路

已建

强化货运功能,带动武陵山区物流大发展

广垫忠黔铁路

拟建

按照200km/h、客货并行功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渝怀铁路

已建

西进主城、南连西部陆海新通道

渝怀铁路二线

已建

西进主城、南连西部陆海新通道

黔江至恩施铁路

拟建

按照200km/h、客货并行,接轨渝汉高铁,融入长江经济带

黔江至遵义铁路

拟建

优化走向在秀山接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第三节 提升航空服务能力

全力提升民航保障能力和枢纽功能,把武陵山机场打造为国际化的旅游支线机场,全面支撑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武陵山机场航空服务能级。加快完成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机场跑道延长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武陵山机场与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线和航班频次,在现有的通航城市基础上,新增深圳、厦门等国内航线,通航城市达到20个以上。积极推进开通国际重要热门旅游城市1-2条国际航线。到2025年,航线总数达20条以上,旅客、货邮年吞吐量分别达到100万人次、1000吨。联动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武隆仙女山机场,建设支线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集群,积极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目的地机场。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根据黔江产业发展、旅游需求、应急需要,推进武陵山机场通用航空功能建设。适时开展空中巡查、防林护林等作业飞行,积极拓展应急救援、空中摄影、景点观光等民生功能。探索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改善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条件。

专栏1:“十四五”铁路航空重点项目

一、高铁

1.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在建)、黔江至吉首高铁联络线(开工)。

2.万(州)黔(江)高铁,力争开工。

3.黔张常高铁23公里,争取纳入规划。

二、普铁

1.广垫忠黔铁路26公里,力争开工。

2.黔江至恩施铁路、黔江至遵义铁路,60公里,加快前期。

三、航空

1.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完工。

2.武陵山机场跑道延长,力争开工。

第四章 新思路推进区域交通一体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快完善区域高速交通网

布局形成“1环8射”高速公路网,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全面畅通黔江至万州、贵州、湖北等方向的快速通道,构建黔江对外快速交通体系,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全面推进黔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加快推进黔利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黔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达到开工条件,与黔利高速公路衔接成通道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黔江至永顺高速公路方案研究工作,远期谋划黔江至涪陵高速公路,形成“广安、黔江、涪陵、渝北、长寿、合川、垫江、忠县”8个拟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城市全面联网,形成一条旅游大通道。

表5 黔江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表

布局线路

规划状态

形态

渝湘高速

建成

2射线(1环线)

黔江至恩施

建成

射线

黔江至石柱

建成

射线

黔江过境高速公路

建成

1环

黔江至利川

规划

射线,争取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

黔江至务川

规划

黔江至永顺

规划

射线

黔江至涪陵

远景谋划

射线

积极谋划区域旅游铁路系统。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1小时交通圈”发展目标,协调启动黔江-乌江画廊、大仙女山-黄水-酉水秀山旅游铁路网和“黔江-丰都-涪陵-长寿-邻水-广安-达州-开州-万州-黔江”轨道交通前期研究。依托渝湘高铁、渝西高铁、渝宜高铁、万(州)黔(江)高铁等,打造“黔江—彭水—石柱—万州—涪陵—武隆”等高铁旅游环线。依托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沪昆高铁等,规划建设“彭水—黔江—张家界—吉首—凤凰—怀化—铜仁—秀山—酉阳”等高(快)速铁路旅游环线,为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高品质交通服务。

第二节 构建无缝衔接的枢纽体系

高标准构建由铁路枢纽、航空枢纽、公路客货运枢纽构成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一体互联的“1枢纽3中心”枢纽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客货运枢纽。

围绕黔江高铁站建设,重点打造渝东南综合换乘交通枢纽,布局一级长途汽车站、公交换乘枢纽和旅客集散中心。依托450万吨铁路货场,打造渝东南铁路物流中心。依托武陵山机场,打造渝东南航空物流中心。依托物流分拨中心,打造渝东南公路物流中心。

专栏2:“十四五”高速公路、旅游铁路、枢纽重点项目

一、高速公路

1.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2.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力争开工。

3.黔江至务川高速公路,达到开工条件。

4.黔江至永顺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5.黔江至涪陵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二、旅游铁路

1.黔江—彭水—石柱—万州—涪陵—武隆高铁旅游环线,前期研究。

2.彭水—黔江—张家界—吉首—凤凰—怀化—铜仁—秀山—酉阳等高(快)速铁路旅游环线,前期研究。

3.黔江-乌江画廊、大仙女山-黄水-酉水秀山旅游铁路网,前期研究。

4.黔江-丰都-涪陵-长寿-邻水-广安-达州-开州-万州-黔江轨道交通,前期研究。

三、交通枢纽

1.渝东南综合换乘交通枢纽。

2.渝东南铁路物流中心。

3.渝东南航空物流中心。

4.渝东南公路物流中心。

第三篇推动高品质服务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黔江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紧扣黔江加快建设“一中心一枢纽三区三地”,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 高标准打造域内路网体系

第一节 完善和提升干线公路网

优化布局形成“1环6射多联线”域内干线公路网,全面提升干线公路等级,着力打通干线公路对于重要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的连接通道,全方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出行。

优化国省道公路网布局。推进G319和G353黔江共线段分设,力争提升省道S304为国道,黔江境内形成国道大环线,串联舟白-城东-城西-沙坝-三塘-白土-金溪-水田-正阳-舟白。力争城区至黎水、城区至彭水、城区至三塘、城区至鹅池、城区至酉阳、城区至邻鄂镇形成6条国道射线。省道布局形成多条射线公路,北向布局射线S203舟白—中塘—小南海—杉岭,南向布局射线S525蓬东-五里-马喇-金洞-阿蓬江。

高标准建设干线公路网。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占比达到75%以上,全区交通拥堵路段和瓶颈路段基本消除,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建设金溪至白土至沙坝旅游快速通道,以及武陵仙山、冯家经濯水古镇至阿蓬江至神龟峡、濯水经太极、望岭、白土、三塘到新华、阿蓬江右岸通道等旅游景区大通道,基本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通三级公路、3A级及以下景区通双车道公路。加快建设百花园至青杠、正蓬大道等工业园区集疏运快速路,优化正蓬大道城区路段与正阳城市道路等无缝接驳。

第二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交通先行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精神,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力推进乡村主干道建设。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新改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300公里,串联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园区及乡村旅游景点等乡村主要经济节点,强化产业园区对外交通联系,有力支撑乡村旅游发展。稳步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5%以上。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增效。推进县道公路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实施通畅工程、窄路面拓宽工程共700公里,全区村民小组通畅率在“十四五”头两年达到100%。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

专栏3:“十四五”地方公路重点项目

一、干线公路

1.集疏运公路:百花园至青杠、正蓬大道。

2.旅游公路:金溪至白土至沙坝旅游快速通道,武陵仙山旅游公路、冯家经濯水古镇至阿蓬江至神龟峡旅游公路、濯水经太极、望岭、白土、三塘到新华、阿蓬江右岸旅游公路等。

3.国省道改造:157.1公里(“十四五”实施)、461.7公里(储备)。

二、乡村公路

1.乡村主干道:300公里(“十四五”实施)、300公里(储备)。

2.农村公路提质增效:700公里(“十四五”实施)、700公里(储备)。

第六章 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第一节 构建高品质城际客运体系

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高品质出行为重点,不断扩大城际客运服务,面向万州、达州、广安3地加密开通长途班线客运线路,强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城市联系。开通黔江至周边地区城际公交线路,有序实现公交优惠乘坐政策的衔接。加快推进800公里以上超长客运线路退市,鼓励中短途客运班线定制化发展,加强与高铁、航空等方式的衔接,满足人民群众“门到门”、“点到点”出行需求。大力推动旅客联乘运输,增设联运旅客换乘通道,实现“安检互信”。建立“出行即服务”公共出行服务平台,实现“一站购票”“一票出行”,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第二节 全面优化城乡客运体系

在城市,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创建公交都市,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现代化的城市公交体系。在乡村,创新发展农村客运,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优化调整城区公交线网。调整城区公交线网15条、合并或取消7条、新增27条,形成“28干线、21支线”城区公交线网,线路总里程达到521公里。结合黔江区城市道路网规划,推进新华大道、武陵大道、桐坪路—园区路—黔州大道—东外环路3条公交专用道建设,形成“一横一纵一环”3条公交专用道,全长29公里,稳步推进黔江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建设。

合理投放公交运力。规划城区公交车辆运力配置规模达到290辆(其中干线公交线路车辆199辆,支线公交线路车辆91辆),出租车网约车运力达到700辆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推进15公里及以下里程线路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辆,20公里及以下里程线路根据线路运行条件配置新能源公交车辆。

完善公交站场布局。规划建设黔江机场、火车站、正阳大道、百花园客运站、汽车东站、黔江南站6个公交枢纽站,规划建设舟白、窑坪、向阳路、鲤鱼池等区域17个公交首末站,规划建设南沟、舟白、冯家、正阳4个停车保养场。

创新发展城乡客运。试点推进重要乡镇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通达广度和深度,推广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营运客车,合理增加农客线路和车辆。按4级标准完善石会、黄溪、小南海、阿蓬江、马喇、濯水、石家、邻鄂客运站设施,完善村级招呼站建设,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推行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模式,探索推动农客带货机制,解决农村地区运力供需不平衡问题。

第三节 构建宜行宜游交旅融合体系

整合黔江交通运输与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黔江民族特色、突出生态优势的旅游交通精品,构建舒适宜游的交旅融合体系,努力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打造阿蓬江水上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两河口旅游港区、濯水旅游港区和神龟峡旅游码头,沿江布局20个旅游渡口,丰富和完善旅游码头、渡运设施设备,突出黔江生态民族地方特色。实施阿蓬江旅游航道整治123公里,与乌江航道形成绿色美丽的旅游航道网。优化布局水上旅游航线航点,联动武陵山区乌江、阿蓬江、酉水河等航道,开行跨区域水上旅游航线,推动阿蓬江+乌江+酉水河“2江1河”旅游水上客运融合发展,围绕沿江景点,丰富完善水陆连接和换乘设施,打造区域水上精品旅游循环航线。推行水路客运联网售票,以及旅客实名制登船,更加便捷安全地服务群众出游。

构建城景联动旅游交通体系。依托“武陵山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以历史遗产传承、生态自然休闲、特色文化呈现为抓手,打造旅游绿道示范道路,同步建设两级服务站体系:一级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二级是绿道系统上的服务节点。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露营基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设施建设。推进三塘盖等重要景区“景区直通车”特色工程。积极开展通用航空旅游试点,推进开发低空旅游线路,鼓励开发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航空旅游产品。

专栏4:“十四五”客运服务重点任务

一、城际客运

1.加密和开通黔江至万州、达州、广安班线客运。

2.加密黔江至周边城际公交线。

3.推进800公里以上超长客运线路退市。

4.推动旅客联乘运输。

二、城市公交

1.构建“28干线、21支线”城区公交线网,公交运力达到290辆。

2.建设新华大道、武陵大道、桐坪路—园区路—黔州大道—东外环路3条公交专用道。

3.建设黔江机场、火车站、正阳大道、百花园客运站、汽车东站、黔江南站6个公交枢纽站,舟白、窑坪、向阳路、鲤鱼池等区域17个公交首末站,南沟、舟白、冯家、正阳4个停车保养场。

三、城乡客运

1.推进重要乡镇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

2.按4级标准完善8个乡镇客运站,完善村级招呼站。

四、交旅融合

1.阿蓬江水上旅游交通体系:两河口旅游港区、濯水旅游港区、神龟峡旅游码头,沿江布局20个旅游渡口,推行水路客运联网售票。

2.实施阿蓬江旅游航道整治20公里(““十四五”实施),谋划储备103公里。

3.三塘盖等重要景区“景区直通车”特色工程。

4.通用航空旅游试点。

5.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

6.打造旅游绿道示范路。

五、客运枢纽

1.渝东南综合换乘交通枢纽。

第四篇推动高水平开放 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动能变革”大趋势,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七章 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一节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推进渝东南空铁联运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全面构建“4+24+N”物流枢纽体系,打造渝东南物流枢纽,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物流枢纽建设。

加快建设渝东南物流枢纽。加快推进渝东南航空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正阳现代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基地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渝东南空铁联运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渝东南空铁联运示范区。大力引进国家级知名物流企业来黔江设立区域性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培育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加快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建设青杠化工物流园、冯家物流园区、城市生活物流中心、北部片区配送中心、南部片区配送中心、渝东南区域分拨中心,形成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网络为主的城市配送体系。推进24个乡镇物流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形成次级物流节点。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立N个农村物流网点,拓展延伸农村末端物流配送网络。

第二节 推进黔江物流现代化发展

积极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现代化的物流枢纽配套服务,建设通达顺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推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城乡配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科学有序的物流分拨调配系统和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推广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鼓励RFID等技术在医药、冷链、口岸通关等领域集成应用,提升仓储、运输、配送、分拨、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积极建设智慧口岸。支持建设社会物流平台,发展车货匹配、运力优化、仓储交易、供应链等一体化、智能化综合物流服务。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优化调整物流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优化物流运输组织,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鼓励应用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推广应用LNG、C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和装卸设施。推动物流企业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推进LED、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在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物流园区中的使用,促进节能减排。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第三方物流,完善现代仓储、库存管理、物流分拨、报关代理等物流枢纽配套服务,构建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于一体的物流业产业链、价值链,完善物流市场监管、税务、银行、保险等商务配套服务。推动仓配一体化和共同配送,完善乡镇物流配送停靠、装卸、存储等作业设施,优化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着力提升供应链单元化水平,形成以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四个环节组成的标准化智慧化供应链物流系统。

专栏5:“十四五”现代物流重点任务

一、物流枢纽

1.渝东南航空物流中心:加快发展航空物流,开发监管配送、保税仓储、物流加工,邮政快件分拨、卡车航班等综合业务,打造区域性货物集散和分拨中心。

2.渝东南铁路物流中心:建设450万吨铁路货场,布局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进出口商品分捡中心、货物货场等。

3.渝东南公路物流中心:建设物流园区二级货运站、三级货运站,对

22个乡镇客运镇实施改造,完善货运功能。

4.正阳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等特色物流业,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

二、城乡物流

1.青杠化工物流园:新建一个二级公路货运站和一个三级铁路货运站。

2.冯家物流园区:新建冯家三级公路货运站。

3.城市共同配送:城市生活物流中心、北部片区配送中心、南部片区配送中心、渝东南区域分拨中心。

4.乡村物流设施:完善乡镇物流配送停靠、装卸、存储等作业设施,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第八章 推动交通运输开放、智能、绿色、安全发展

第一节 搭建创新开放的交通发展平台

积极推进构建优良的开放和通关环境,深入推进铁路民航口岸建设前期工作,在既有的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细化实施方案。创新推进“借道水运”体系建设,重点协调万州新田、忠县新生2大港区与黔江的无缝衔接,积极启动黔江“无水港”建设前期研究工作。积极争取自动驾驶等高新领域技术在黔江围绕旅游开展场景化模拟试点。积极推动交通部门、行业、企业与高校的政产学研合作。联合四川广安和合川、渝北、长寿、涪陵、垫江、忠县等地,建立交通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形成跨区域项目共同对上争取、统一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的协同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全面推进黔江交通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抓住5G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在全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完成黔江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水平,打造黔江交通品牌形象,促进黔江“智慧城市”的新一轮建设。

建设武陵山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黔江区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信息中心)建设,实现交通运行监测、信息发布、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一体化。建设智慧政务、智慧生产、智慧服务3大智慧交通服务体系,为政府政务管理、企业生产组织、公众运输服务方面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支撑,全面研究并推进先进的出行服务平台(MAAS)在黔江的运用。

完善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旅客和货物动静态信息采集能力,构建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网络。完善普通公路国省干线运行监测设备和安全预警设备,完善阿蓬江航道重点航段水位自动测报站点、视频监测、航标遥测遥控的覆盖率。补充完善综合客运枢纽、火车站、公路长途客运站、城市公交、重点公交场站的智能检测设备。

推进黔江交通“一张图”建设工程。完善公路基础数据、港口航道基础数据、道路运输和城市公交基础数据以及铁路线路、火车站、机场、邮政快递转运中心和转运线路的空间数据和基础属性数据,构建黔江交通“一张图”,实现交通局、直属事业单位、运输企业的共同使用、共同维护。

打造智慧生产体系。完善交通运营管理与指挥调度系统, 完善基础业务管理系统,完善和升级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运行动态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不停车检测系统,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道路货物甩挂运输运营调度与运行分析系统。

打造智慧出行体系。建设黔江交通出行网,打造“黔江掌上交通”APP,接入96096、12328服务热线等平台。建设智慧公交体系,搭建公共交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公交运行监测体系,推进车载移动支付,建设公交电子站牌等。建设智慧交旅系统,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旅游景区交通情况,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信息、交通诱导等功能。完善城市智能停车系统,进一步缓解老城区、重要区域停车难问题。

第三节 推进黔江交通绿色发展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铸牢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加强交通节能低碳和环境污染防治、绿色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力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深化交通节能低碳和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强化交通流域路域污染治理,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强化碳减排工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城区更新新能源公交车约60辆,建设充电基础设施100处。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船舶、非标准化船舶。推进船舶污染物贮存或处理设施改造,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与处置船岸有效衔接,努力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面实施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严格规范维修作业废气、废液、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在黔江建设大型钣喷中心全市示范点。

强化交通碳减排工作。大力开展黔江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推动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4%。探索建立差异化收费、碳积分政策,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核查等市场机制在黔江交通行业的应用。

建设生态绿色交通设施。落实国土绿化行动,以国省县道为依托,持续开展绿化整治行动,推动建设“美丽公路”,打造渝东南绿色公路景观走廊,建设武陵山美丽绿色交通廊道,实施国省县道公路绿化工程929公里。推动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升级改造,高标准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

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修复。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规定。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跨)越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完善生态环境敏感路段跨河桥梁排水设施。建设阿蓬江鱼类洄游通道、鱼类增殖放流站。

第四节 铸牢黔江交通安全防线

紧守“红线”,铸牢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心系“人民”,提升生命安全防护与救援能力,着力打造保障有力、人民安心的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黔江区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加强统一规范的安全体系建设和安全保障信息化工作,推进安全保障系统由系统内部到面向全局的、综合的联网控制系统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和工作责任规范,明确交通主管部门、事务中心、执法机构安全职责,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严格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双重防控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将安全生产信用评定结果作为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强化风险研判管控。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风险辨识评估,建立健全安全风险“一图一表一库”,制定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建立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

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按照国防交通有关规定,推进黔江交通战备仓库建设,在重点区域和乡镇规划布局公路应急救援中心,打造武陵山区域性交通应急救援基地。按照国家处置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有关要求,制定黔江区交通运输行业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完善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应急预案,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400公里。实施危桥S203线濯水大桥、S203线五里峡大桥、S524线黑溪沟桥、C503互助1号桥、X090马斯口4号桥、G353县坝小桥加固改造以及旧危桥改造34座,实施桥梁栏杆升级改造12座。实施石笋隧道、G319线新滩隧道、X437线两河口隧道等7座隧道加固改造及提质升级增效。实施寨子大桥、细水大桥、舟白渡中桥、曹家河桥、分水坨田桥5座渡改桥工程。适时推进6364公里公路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施公路病害及边坡处置20处。

构建完善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完善交通安全保护设施、标示标牌、交通警告标志等建设,减少反恐防暴等方面安全隐患。推进公交站点、公交港湾警示提示标志等设施修补完善工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病害监控、防灾预警、安全运营监控、车船运行监控。

专栏6:“十四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一、开放平台

1.铁路、民航口岸,力争开工。

2.黔江“无水港”,前期研究。

3.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协同平台。

二、智慧交通

1.武陵山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黔江交通信息中心),力争建成。

2.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旅客和货物动静态信息采集和监测设备。

3.建设智慧公交、智慧交旅等系统,建设 “黔江掌上交通”APP、城市智能停车等。

三、绿色交通

1.新能源公交车60辆,充电基础设施100处。

2.建设大型钣喷中心全市示范点。

3.开展黔江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4.实施国省县道公路绿化工程929公里。

四、交通安全

1.建立健全黔江区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安全职责。

2.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

3.依托黔江交通战备仓库建设,打造武陵山区域性交通应急救援基地。

4.实施安保工程1400公里(“十四五”实施)、2400公里(储备)。

第五篇扎实推进落实 健全交通运输发展保障机制

统筹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突出新机制、新手段,着力提高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全力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第九章 打造现代化的黔江交通治理体系

第一节 完善黔江交通运输法治体系

坚持法治引领,健全综合交通政策与法规体系,指导督促黔江交通系统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提升行业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根据交通运输部和市级有关部门出台的交通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条例、规章和标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推进适应黔江交通发展和行业规范管理需要的黔江交通立法工作。创新对新业态的治理模式和手段,结合“放管服”改革要求,探索包容性监管体系,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黔江综合交通法规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全面厘清与行政执法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问责依据、追责情形和免责事由,健全问责机制。适时增加执法队伍编制数量,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积极推进基层执法队伍“四基四化”建设,逐步更新适用型执法车辆,配齐“三项制度”必需的执法装备,加快“智慧执法体系”建设,推行“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制定部门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和部、市、区工作安排,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深化“全面依法治交”。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优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决策后评估制度。健全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评价机制,认真落实接受人大代表质询、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核工作。落实普法责任制,做好黔江交通行业普法工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和改进行业治理的能力。

第二节 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持续推交通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推动交通投融资机制改革、公交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强化行业人才保障,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人才队伍素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与交通强区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公交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政策,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公交考核指标体系等。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应用PPP、BOT等多种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黔江交通,形成权责清晰、主体多元的交通投融资格局。加大公路沿线综合开发力度,探索将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临空经济开发等有机结合,积极推进TOT模式,利用资源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借鉴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试点工程,积极推进黔江综合客运枢纽TOD建设。积极研究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发挥杠杆效益。探索“经营性公路+公益性交通项目”打捆招商,鼓励将收益较好的高速公路与普通国道搭配,缓解交通建设资金压力。积极开展新型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拓展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形成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深化交通运输领域“证照分离”改革,配合动态调整交通领域三级行政权力清单,加强和规范“互联网+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交通行业行政许可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行业审批“一网通办”和“跨区通办”。

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重庆市创建“信用交通市”,推进“信用黔江交通”建设,强化信用数据采集,加强从业人员、从业单位的信用数据分析,推动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招投标、行政检查等业务的深度应用。依法依规加强对黔江交通运输失信行为惩戒和守信行为激励。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

强化高素质交通运输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黔江交通运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校企合作。完善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的黔江交通干部队伍。

第三节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养并重”理念,以维持基础设施良好技术状况为目标,提高养护效能,积极开展养护管理专项行动,优化养护管理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

全力提高公路养护成效。加强日常养护实施力度,鼓励采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式进行养护巡查,及时发现、处理、修复公路设施病害。加大预防性养护实施、投资力度,实现养护理念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预防转变,推动全区路况水平提质升级,次差路段总里程逐年减少,实现普通国道、省道总体技术状况均达到85。实施全区583公里国、省、县道公路常态化预防性养护,对全区5781公里农村公路实现100%列养,适时推进750公里国省县道小修保养,推进G319和S203国省干线示范公路创建工程,新建金溪、庙垭、黑溪、五里、黄溪5个养护站房,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养护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工作,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镇村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一步压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构建以路况水平、大中修里程、养护资金、管养难度、机构能力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养护工程监管,研究制定日常养护管理细则及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养护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

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全面厘清与行政执法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问责依据、追责情形和免责事由,健全问责机制。适时增加执法队伍编制数量,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积极推进基层执法队伍“四基四化”建设,逐步更新适用型执法车辆,配齐“三项制度”必需的执法装备,加快“智慧执法体系”建设,推行“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制定部门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专栏8:“十四五”养护与执法重点任务

一、公路管养

1. G319和S203国省干线示范公路创建工程

2.预防性养护工程583公里、国省县道小修保养750公里(储备)

3.新建金溪、庙垭、黑溪、五里、黄溪5个养护站房

4.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推进市场化养护

二、综合执法

1.深化执法改革

2.打造现代化执法队伍、更新执法车辆和设备

3.建设“智慧执法”体系

第十章 重大项目推进措施

第一节 上位规划解读

《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市级交通专项规划,为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指引和发展思路,黔江交通应充分对接上位规划,争取政策支持,确保重大项目落地。

大枢纽方面。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建设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提出强化黔江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大通道方面。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畅通至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主轴,加快推动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建设。

区域交通方面。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强化“两群”间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广垫忠黔铁路前期工作,推动“两群”铁路联通;提出积极谋划万州至黔江高铁,强化“两群”中心城市间快速直连;提出积极推进恩黔遵昭铁路前期工作,通过衔接安张铁路,进一步强化黔江与巫溪、巫山、城口等三峡库区城市的铁路联系;将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纳入“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

交旅融合方面。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渝东南文旅特色交通基础设施。紧扣渝东南城镇群建设具有山地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加快推动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撑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化格局,全力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国省道提档升级,形成多向联通的旅游交通循环网。拓展航空服务覆盖范围,开展黔江武陵山机场总规修编工作,适时启动跑道延长工程,加快通用机场前期研究。

第二节 资金筹措

黔江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总体约183亿元。其中,铁路72亿元,高速公路16.9亿元,武陵山机场跑道延长工程5亿元,干线公路改造25.4亿元,农村公路建设19.8亿元,养护工程17.2亿元,枢纽建设22.7亿元,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轨道交通、水运工程等大约4亿元。“十四五”建设资金需求大,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突破瓶颈,推动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资金筹措模式: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PPP项目资本金地方部分和营运期亏损补贴的筹集重点推行债券资金和地方旅游、土地资源配套。机场跑道延长线将临空经济区域开放和债券资金作为地方资本金引入PPP模式建设。客货枢纽建设参考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发展TOD模式经验。非收费公路尝试推行TOT+BOT模式,利用存量项目、旅游资源等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智慧交通等推进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引进高校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设,推进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黔江交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黔江区各级党组织在推进交通规划建设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黔江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区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展改革、交通、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旅游、农业等部门的协调,定期调度协调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市级规划,主动争取国家、市级、区级层面更多地给予黔江交通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态红线内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活动的相关政策。

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燃油税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黔江地方公路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支持采用“运营期补贴”的PPP模式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探索非收费公路带动项目沿线土地增值,提取适当比例的土地等综合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

强化项目及资金监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及资金精准化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全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库和储备库,形成“五年储备、三年滚动、年度实施”的项目滚动储备机制。在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项目成熟条件,动态调整规划库和储备库项目,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大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完善资金管理程序,禁止挪用、套取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部门解读 视频解读 文件下载